南方三年游擊戰(zhàn)爭是中國革命史上一段波瀾壯闊的紅色史詩,是一幅紅軍游擊隊與人民群眾血脈相連的動人畫卷,是一首可歌可泣并永遠傳頌的英雄壯歌。游擊戰(zhàn)爭期間,老一輩革命家留下了許多動人的傳奇故事和浴血奮戰(zhàn)的光輝足跡,如陳毅元帥在信豐油山滴水壟秘密隱藏點寫下了不朽篇章——《贛南游擊詞》,高度概括、生動詮釋了當年紅軍游擊隊的戰(zhàn)斗生活、魚水情深、戰(zhàn)略戰(zhàn)術和理想信念,在崢嶸的革命歲月里,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
“天將曉,隊員醒來早。露侵衣被夏猶寒,樹間唧唧鳴知了。滿身沾野草......”
記者 董楠:“孩子們誦讀的詩句,是陳毅于1936年創(chuàng)作的《贛南游擊詞》中的詩句,那時中央紅軍主力開始長征,陳毅同志則留在贛粵邊開展游擊戰(zhàn)。遠離黨中央孤軍作戰(zhàn),處于敵軍的包圍之中,走出去兇多吉少,留下來更是九死一生。大雪封山,糧食斷絕。贛南地下黨歷經萬苦,設法將糧食轉交給游擊隊。陳毅同志感慨萬千,譜就《贛南游擊詞》。”
把大米藏在挑柴的竹杠中,把食鹽溶進棉襖里,靠摘野果、采野菜、剝竹筍充饑......在戎馬生涯最艱苦的那段歲月里,詩詞記錄著游擊隊員們面臨的險惡環(huán)境。時至今日,他們的英雄事跡仍然被傳頌著。
鹽城市初級中學學生 韓志暉:“每當我讀到這首詞,眼前浮現(xiàn)了這樣的畫面:紅軍游擊隊隊員白天要跟敵人戰(zhàn)斗,晚上睡不安穩(wěn),他們的戰(zhàn)斗生活是多么艱苦。詩詞展現(xiàn)了紅軍游擊隊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崇高品質?!?/p>
《贛南游擊詞》它不僅記下了中國革命史上一段難忘的史實,老一輩革命家以堅定不移的革命意志和無比頑強的斗爭精神,獨立地堅持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zhàn)爭,也記錄了紅軍游擊隊和人民群眾之間血脈相連的情感,在險境之中用生命、忠誠、鮮血凝練成的撼天地泣鬼神的正氣歌。
鹽城市新四軍研究會副會長、鹽城師范學院新四軍研究院教授 王驊書:“在《贛南游擊詞》當中,陳毅講了,忘不了人民群眾的支持,他說,他是重生親父母,我是斗爭好兒郎。革命強中強。正是這樣的精神鼓舞了游擊戰(zhàn)士,堅持了三年游擊戰(zhàn)爭,最后成為新四軍的一支抗日的洪流,和八路軍一起取得了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
正是依靠人民群眾的支援和掩護,戰(zhàn)士們堅持了三年贛南游擊戰(zhàn),奪取了反“清剿”斗爭的勝利。陳毅同志1942年在一封信中指出的:“南方的三年游擊戰(zhàn)爭,也同二萬五千里長征一樣,證明了中國共產黨是一個不可戰(zhàn)勝的偉大革命力量。”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鹽城新四軍紀念館時強調,民心向背決定著歷史的選擇,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這是開展革命傳統(tǒng)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要用好這一教材。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zhàn)爭和偉大的長征一樣,是中國現(xiàn)代革命史上的光輝篇章,具有永恒的歷史價值。在新時代大力弘揚這些革命精神和光榮傳統(tǒng),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鹽城市新四軍研究會副會長、鹽城師范學院新四軍研究院教授 王驊書:“總書記講了人心的向背決定歷史的選擇,要求我們在新的時代要發(fā)揚革命的光榮傳統(tǒng)和愛國主義的教育精神。我們今天學習《贛南游擊詞》就是要學習當年游擊戰(zhàn)爭的艱苦奮斗的精神,按照總書記的指示,不怕困難,不畏艱險,敢于斗爭,勇于勝利?!?/p>
記者 董楠:“留下一點星火,定能點燃萬里江山?!囤M南游擊詞》訴說著那段艱苦歲月中的壯烈征程,是游擊隊員們英勇抵御敵寇的傳奇。它告慰著戰(zhàn)士們的英靈,如今中華大地太平盛世,已如他們所愿?!?/p>
“勤學習,落伍實堪悲。此日準備好身手,他年戰(zhàn)場獲錦歸。前進心不灰……”
胡熙雅 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