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文化遺存豐富,老城區(qū)現(xiàn)有登記保護的遺產(chǎn)點900余處,列入文保單位的傳統(tǒng)建筑140多處。每年,揚州都投入大量資金,對古建筑特別是文保建筑進行修繕保護。記者昨探訪時看到,經(jīng)過施工人員的奮戰(zhàn),列入今年修繕計劃的天寧寺、普照寺、瓊花觀等古建筑修繕都基本完成,開始靚麗呈現(xiàn),再現(xiàn)“青春”。
天寧寺
天寧寺煥發(fā)新活力
將打造各式各樣文旅產(chǎn)品
記者在北城河邊的天寧寺采訪時看到,天寧寺修繕油漆等施工完成,施工腳手架全部拆除,整個古建筑修繕全部完成,天寧寺大修后紅墻灰瓦更具古韻。
天寧寺
天寧寺是清代揚州八大名剎之首,曾被稱為“江淮諸寺之冠”,位于豐樂上街3號,始建于東晉,現(xiàn)存建筑格局為清同治年間修復后的遺存。
天寧寺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據(jù)記載,天寧寺始建于武則天證圣元年(695),以年號為名,最初稱為“證圣寺”。北宋政和年間賜名“天寧禪寺”。明洪武年重建,正統(tǒng)、天順、成化、嘉靖間屢經(jīng)修葺。清代列揚州八大古剎之首,康熙帝六次南巡,兩次駐蹕天寧寺內。乾隆帝六次南巡,也多次駐蹕于天寧寺行宮。天寧寺西建行宮、御花園和御馬頭,御花園內建有御書樓——文匯閣??谷諔?zhàn)爭期間,天寧寺為侵華日軍所占,淪為兵營。由于年久失修,使用不當,至上世紀70年代末,已面目全非。自1984年夏,共耗資100多萬元進行大修。大修后的天寧寺建筑面積5000多平方米,中軸線上有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華嚴閣,兩側廊房92間。整個建筑布局對稱、嚴謹,修復后,曾經(jīng)用作揚州博物館新址,對外開放。以后又重修萬佛樓,天寧寺現(xiàn)已恢復了歷史上“一廟五門天下少,兩廊十殿世間稀”的格局,開辟為揚州佛教文化博物館。不僅如此,揚州天寧寺還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中國大運河在揚州10個遺產(chǎn)點中的一個。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走進天寧寺記者看到,天寧寺的幾幢建筑,外部施工腳手架全部拆除,外部施工人員全部不見了蹤影,在建筑內部,梁柱油漆等也已經(jīng)完成……經(jīng)過施工人員的奮戰(zhàn),揭瓦大修基本完成。
“這次修繕主要對天寧寺部分大殿進行了修繕,修繕范圍為天王殿、大雄寶殿、方丈樓,占到了天寧寺古建筑群面積的一半。修繕時依據(jù)修舊如舊,不改變文物原狀、恢復歷史原狀的原則和最小干預原則,采用傳統(tǒng)工藝技術和建筑材料進行修繕。工程4月份開始啟動修繕,目前修繕已全部完成?!笔┕と藛T告訴記者,這次修繕,他們冒著高溫起早帶晚施工,從而順利完成了修繕任務。
“天寧寺是運河沿線城市中典型的文博場館,是揚州的歷史文化高地。本次修繕是雙寧運河世界遺產(chǎn)園項目的基礎工程,它標志著北護城河文旅集聚區(qū)建設中的雙寧提升項目全面啟動?!毕嚓P負責人介紹說,“修繕工程讓天寧寺煥發(fā)新活力,今后將打造各式各樣的文旅產(chǎn)品,深入挖掘‘雙寧’片區(qū)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使其成為旅游目的地和人們向往的‘網(wǎng)紅打卡地’?!?/p>
瓊花觀
揭瓦維修完工
解決破損滲漏等
瓊花觀山門殿揭瓦維修完工,開始嶄新呈現(xiàn)。
瓊花觀,舊稱蕃厘觀,宋徽宗趙佶賜金字匾額題為“蕃厘觀”,后稱“瓊花觀”,是一處始建于公元前十一年,即西漢元延二年的中國漢代傳統(tǒng)建筑。原為供奉主管萬物生長的后土女神的后土祠。唐時增修,名“唐昌觀”。宋徽宗取多福大福之意,賜名“蕃厘觀”。瓊花觀和瓊花有著解不開的淵源。
瓊花觀
瓊花觀觀名之由來是宋時觀內有一株天下無雙的瓊花。相傳隋煬帝曾專程下?lián)P州觀瓊花。宋朝歐陽修做揚州太守時,又在花旁建“無雙亭”,以示天下無雙。時人有詩云:“維揚一株花,四海無同類?!庇衷疲骸疤煜聼o雙獨此花?!笔廊艘源擞^中有瓊花,故俗稱為“瓊花觀”。
一到暮春三月,瓊花觀中的瓊花盛開時節(jié),朵之奇葩,倘若蝴蝶戲珠,好似八仙起舞,以其綽約的芳姿與那美麗動人的傳說,迎接著中外游人。明代揚州知府吳秀在觀里建玉皇閣,閣高三層,高大壯麗,登閣可以俯視全城。明代曾屢次修繕,今殿宇已圮,僅存瓊花臺和“蕃厘觀”石匾、“玉鉤洞天”井等遺跡。
時至清代,瓊花觀已逐漸衰??;到了民國時期,蕃厘觀內的建筑物已基本毀于大火?,F(xiàn)今的蕃厘觀是由市政府出資于1993年開始重修。觀前的石牌坊系明代所建,石質呈糙米色,有左右兩根石柱,上圓下方,分別雕刻日月形狀,左為赤烏,象征著太陽,右為玉免,象征著月亮。門樓三間,上嵌一方石額,“蕃厘觀”三個大字為清人劉大觀所題。
其后是具有民族風格的三間單檐山門殿。觀內的主殿是一座砌在高基平臺上的五楹重檐大殿,即“三清殿”,平臺四周圍以白石欄桿,殿前植有兩棵銀杏樹。平臺石梯兩側各植一株龍爪槐、兩株瓊花。觀門至大殿的正中一條甬道,甬道中有一棵老榆樹,兩側各植四株瓊花。甬道東西側各建兩層樓結構的仿古廊房。而在大殿后方圍墻外的后花園內,小橋流水,九曲碑廊,造型別致的瓊花臺、無雙亭更是巧奪天工,整個花園濃縮了江南園林美景之精華,令人流連忘返。
記者在現(xiàn)場采訪時看到,先前維修搭建的施工腳手架已經(jīng)全部拆除,牌坊后面的三間單檐山門殿揭瓦修繕已經(jīng)完成。據(jù)施工人員介紹,這次維修,不僅更換了破損的望磚等建筑材料,還做了防水,從而解決了破損滲漏等問題。
普照寺
采取落架大修的方式
嚴格遵循“修舊如舊”
普照寺位于運河南路57號,俗稱太陽宮,原系道觀,始建年代不詳,清光緒初年道士道清重建,光緒帝賜普照禪寺匾額和青紫龍杖。
普照寺
普照寺寺門朝南,山門殿五間,開寺門三洞,寺門上方嵌砌一塊“普照禪寺”石額。第二進是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重檐翹角。第三進是上下各五間的藏經(jīng)樓。中軸線東邊建三進各五間的殿房,后進緊連一座廂房樓,樓房西側緊連一座上下各三間的小樓。外加一些配房,共有寺房九十九間半。目前僅存大雄寶殿,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進深七檁,前帶副階,硬山頂,整體保存較完好。但因年久失修,今年實施了落架大修。
記者在現(xiàn)場采訪時看到,不僅整個建筑主體已經(jīng)修繕完成,整個建筑的梁柱等也用桐油油刷一新,格子門則是傳統(tǒng)的棗紅色,地面也鋪上了傳統(tǒng)的羅底磚,而在山墻上,則懸掛著一塊市級文物的標志牌。修繕后的普照寺高大莊嚴,嶄新亮相。
“普照寺規(guī)模較大,其七彩斗拱等級較高,與大明寺山門殿前牌坊相似,大殿的縱向構架,采用非對稱的構造形式,前檐施斗拱出檐,后檐采用磚同圍護及磚封檐形式,斗拱的構造相對簡約,是清末揚州木構架的典型案例;其清水墻體較厚,有四五十厘米厚,非常結實;其木頭用料較大,厚重莊嚴。在大運河邊如今還能保存這樣一座完整的清代晚期建筑,非常難得?!睋?jù)施工人員介紹,這次修繕采取落架大修的方式進行修繕,對地面進行了抬升,同時嚴格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維修前進行了詳細勘測,拆卸屋頂時,依次卸下瓦、望、椽、桁,分類碼放整齊,并進行編號,在圖紙上做好記錄,同時按照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進行材料復位,對破損部位利用老材料進行了修繕。
記者 張孔生 文/圖
(編輯 高淼)
- 熱點
- 2022-08-26 09:48:20
- 熱點
- 2022-08-26 09:37:28
- 熱點
- 2022-08-26 09:34:19
- 熱點
- 2022-08-26 09:3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