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運河,迤邐穿行。8月3日,2022“打卡中國·最美地標—你好,江蘇!”暨“運河情 淮揚味”網絡國際傳播活動在江蘇淮安舉行啟動儀式。活動圍繞“運河情 淮揚味”主題,邀請海外網紅大V走進淮安,看大運河文化、品淮揚美食、享運河生態(tài)之美,向世界展示大運河文化的精神面貌,講好高質量發(fā)展的新時代江蘇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對建設大運河文化帶作出重要指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tǒng)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作為“活著的文化遺產走廊”,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跨度最大、里程最長、使用時間最久的人工運河,承載千年文脈,見證著中華民族的奮斗與興盛。大運河只有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發(fā)展,才能持續(xù)煥發(fā)勃勃生機,接續(xù)造福世世代代。
擦亮大運河生態(tài)保護底色。生態(tài)優(yōu)先、綠色發(fā)展,大運河貫穿南北、匯聚名城,沿線壯麗秀美的自然風光和絢爛多彩的人文景觀相互映襯、相得益彰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最佳詮釋。千百年來,對大運河沿岸群眾來說,生活用水靠運河、交通運輸靠運河、人文交流靠運河,因此,我們要保護好大運河沿岸的生態(tài)風光,讓其能夠在新時代繼續(xù)大放光芒。從做好大運河沿岸的自然生態(tài)修復,到水體治理、河道疏浚等基建性工作的開展,到凝聚形成流域統(tǒng)籌、區(qū)域協同、部門聯動的管理保護格局,實現對運河原生面貌的全方位保護,打牢守護大運河文化的現實基礎,如此,我們才能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
塑造大運河千年文脈品牌。奔騰千年的運河串聯起歷史與未來,形成了獨特的千年運河文脈,記載著華夏文明的光輝璀璨。據統(tǒng)計,大運河江蘇段擁有世界文化遺產區(qū)7個、遺產點22個,分布214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131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的文化底蘊孕育了運河流域多樣的文化內涵和元素,世界“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蘇州、“東亞文化之都”揚州、“世界美食之都”淮安,各地講好運河故事,古代文化、現代文明與生態(tài)文明的有效疊加與和諧共生,展現“水韻江蘇”獨特魅力,共同繪就了特有的千年運河畫卷。
深挖大運河黃金水道潛力。大運河作為我國南北向的水上運輸樞紐,在經濟社會發(fā)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支撐國家經濟的大動脈。古往今來,運河水既滋養(yǎng)了沿岸人民,也造就了沿線城市的興建和發(fā)展。古時的漕運帶來的交通便利與商品流動,推動了淮安、揚州等地的興盛;如今的大運河河面上,船舶川流不息,南來北往的船只形成了一條“水上高速公路”。以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和大運河“黃金水道”繁忙的貨運量為契機,引領沿岸城鄉(xiāng)發(fā)展,帶動資源和基礎設施向鄉(xiāng)村延伸,打造一批特色文化產業(yè)城鎮(zhèn),讓“黃金水道”釋放更多持續(xù)惠民利民,助力共同富裕。
大運河不只蘊藏歷史的遺跡,也承載未來的希冀。運河沿岸的人民用精致優(yōu)美的筆觸,書寫運河故事,昔日溝通南北的交通動脈,化作自然、人文、經濟相得益彰的“美麗中軸”,流淌了兩千年的古老運河正煥發(fā)出新的生機。(陳劍)
(編輯 周冬梅)
- 熱點
- 2022-08-03 20:58:58
- 熱點
- 2022-08-03 20:58:21
- 熱點
- 2022-08-03 20:56:51
- 熱點
- 2022-08-03 20:5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