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暑假,可能是一年中孩子們最熱盼的一段時光。隨著青少年們眼界愈發(fā)開闊、知識來源更便捷,各種形式多樣的研學活動越來越成為家長和孩子熱追的產品。各大博物館也紛紛進入這片公共文化服務的藍海。
孩子們走進大遺址 里面會不會有未來的“考古人才”?
7月19日-23日,廣州烈日炎炎,南越王博物院里一群十多歲的孩子們玩得熱火朝天。這是南越王博物院“大遺址·小學堂”研學系列的最新一期,“‘陶’情適性——陶質文物保護探究”。在5個上午的時間里,孩子們將跟著院里的專家們,參與到遺址現場勘察、陶瓷標本賞析、實驗室操作、文物模型制作、拓印等眾多內容當中去,一同品味陶器的魅力,了解陶質文物的保護手段。
南越王博物院公共服務部副主任方曉琪在接受廣州日報記者專訪時說,“大遺址,小學堂”暑期研學課程是希望以南越王宮遺址為核心和依托,介紹考古、文保方面的知識,“第一期是土質遺址主題,做了一些現場的取樣、實驗室的分析等。第二期是陶質,陶質文物是南越王宮遺址中出土較多的一類文物,研究經驗也已經很豐富。第二期也正值暑期,所以想做成時間更長、內容更豐富的一次活動?!闭麄€系列的研學課程按照體系化進行設計,最初的幾期是按文物材質分,接下來考慮做石質文物主題。
這次研學中,一些平常不對公眾開放的實驗室環(huán)節(jié)也“大方”地邀請小朋友們參與?!坝鞋F場勘查,還會使用電子儀器,給他們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包括一些真實的標本”,方曉琪說,孩子們相當感興趣,“讓他們去觸摸、去體驗、去感受,讓考古、文保領域對他們來說變得更直觀?!?/p>
方曉琪說,接下來院里也考慮劃一塊地辟作專門的考古研學場地,而且也在組織針對院外導游、相關機構人員的培訓,“做這些活動最主要是想傳播正確的知識。展館里時不時也有外面研學機構在帶隊做活動,但會存在講解的知識點有錯誤的情況,我們希望通過這樣一些活動讓更多的觀眾可以接收到正確的知識?!?/p>
有家長表示,南越王博物院對孩子們開放的考古實驗室對于成年人來說同樣是前所未見的體驗,希望未來也能開發(fā)針對成年人的產品,讓更多的人享受考古的快樂。
2022年4月,國家文物局發(fā)布了關于印發(fā)《“十四五”考古工作專項規(guī)劃》的通知,明確提出,“鼓勵依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國家重點區(qū)域考古標本庫房、考古研究基地和考古工作站開展考古工地開放日、考古研學游、考古夏令營等多種公眾考古活動?!庇袑<抑赋?,這一旨在加快考古成果轉化利用的舉措,一方面借助我國豐富的歷史資源與新興考古技術的提升,有利于在考古研學的過程中培養(yǎng)中小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與人文精神;另一方面通過科學準確的考古成果轉播,有助于從多角度、多方面對中小學生歷史教育進行補充。
“營建·鎮(zhèn)海樓” 刷新廣博官微閱讀量近期紀錄
有些小朋友在考古遺址里“挖土”,有些人則爬上越秀山“量樓”。
廣州博物館推出的“營建·鎮(zhèn)海樓”研學課程,立足鎮(zhèn)海樓建筑本體,從建筑文化、建筑測繪、模型搭建三個方面開展實地研學,帶著孩子們以鎮(zhèn)海樓為范本學習賞析中國建筑、使用測繪工具、解讀建筑測繪圖、搭建實景模型等。
在研學中,每一個孩子似乎都成了歷史建筑的欣賞者、解讀者、創(chuàng)造者。課程分為小學組和中學組,時長一樣,都是一天內完成,但內容設計有別。比如建筑文化課環(huán)節(jié),小學組是由建筑學專業(yè)導師帶著孩子們在樓前、樓內、樓頂邊走邊實地解讀鎮(zhèn)海樓的營造奧秘,中學組則要以鎮(zhèn)海樓外部形制和內部構造為例,歸納傳統(tǒng)樓閣特點,挖掘鎮(zhèn)海樓的建筑共性和地域個性;這個環(huán)節(jié)的互動游戲,小學組是“鎮(zhèn)海樓的防御設施知多少”,中學組則是“鎮(zhèn)海樓營建中的傳統(tǒng)與現代”。
廣州博物館副館長朱曉秋指出,館方發(fā)布的這場研學活動的相關推文閱讀量是近來之最。而7月21日-22日的小學場結束后,廣博宣教部主任劉穎穎則感嘆:“真被現在的孩子折服!小學組9歲-12歲的孩子,知道得真多!”
有家長說,“孩子爸爸就是建筑師,孩子對傳統(tǒng)建筑也很感興趣,這個營造鎮(zhèn)海樓的活動第一時間就報了名,讓孩子來一次難得的實踐?!?/p>
廣州博物館還有全新的兩個研學課程。將在7月底8月初推出的兩期“中國近代人民抗爭序幕·主題研學”,將依托廣州博物館和三元古廟,分別引導初中和高中的孩子們展開“論何以成敗”的主題辯論,兵器策略方向的主題探究等。
“邂逅承德避暑山莊,探秘園林設計的樂趣”研學課程是配合“山莊瑰寶 梵宇藏珍——避暑山莊外八廟皇家文物特展”而推出——用仿真的花鳥蟲魚、山石建筑等“建筑材料”,搭配植物與小橋,創(chuàng)制桌上園林沙盤,讓孩子們在趣味中感受園林設計中蘊藏的智慧,感知園林的造園技巧,領會園林設計的藝術美感。
走出博物館的研學 拓展博物館的物理空間
“馬蹄聲遠,古道恒常。驛路同游,串聯起散落在南粵各地的文化‘珍珠’,發(fā)掘自然和歷史背后的無窮奧秘。這個暑假,讓我們持續(xù)數千少年留下的足印,繼續(xù)用腳步丈量古道,用眼睛發(fā)現自然,用心靈體會文脈傳承,用理想引領未來方向”——日前,廣東省博物館在官方微信公眾號上發(fā)布了2022“驛路同游——南粵古驛道研學實踐課程”的招募信息。8月初及8月中,“驛路同游”將推出“梅州河源客家文化主題研學”和“烽火課堂與韶關風物主題研學”兩場主題研學。每場4天。
“驛路同游”是廣東省博物館持續(xù)推進了5年的品牌研學項目,曾獲評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中小學勞動教育優(yōu)秀成果”和中國文物報社、中國教育電視臺“年度優(yōu)秀文博社教案例”。它以近年廣東勃興的南粵古驛道研究、發(fā)掘和推廣項目為主要的學術支撐和實踐支點,推出了一系列形式豐富、內容深入的研學課程,涵蓋軍事文化、郵驛文化、商貿文化等多個范疇。
與目前多數博物館推出的研學項目相比,“驛路同游”不再局限于博物館本身的物理空間,而更多地強化博物館作為項目主導和組織者的身份,建構一個“充分發(fā)揮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進行自主學習與知識構建”的外向型平臺。
“‘驛路同游’南粵古驛道研學活動既是向外部空間拓展研學的一種嘗試,更是新型教育活動構建的一種探索”,廣東省博物館館長助理王芳指出,它是“博物館從文化遺產活化利用方面著手,服務地方社會的重要舉措”。
王芳認為,未來人才教育更需要培養(yǎng)多元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以及學習能力。而對博物館研學教育的高度需求,需要博物館做好主動適應的準備。
“博物館教育所承擔的責任并不是傳遞現成的知識,告訴他們這是什么,而是傳遞一種能量,激發(fā)好奇心,讓他們主動去思考、聯想,不僅是自發(fā)地尋找答案,甚至是一種面對世界的生活態(tài)度”,她認為,“研學是一種主動學習的形式,以提問或發(fā)現問題為出發(fā)點,不是簡單地呈現既定事實或描繪一條通往知識的平滑路徑。”
王芳將“驛路同行”的課程設計劃分為“前”“中”“后”三個環(huán)節(jié):行前課——掌握背景知識、激發(fā)探索熱情;行中課 ——借助實地研學,用新思維新學法新視角感受古驛道;行后課——通過實地探究結合資料收集與頭腦風暴,思考古驛道的現代性與未來,運用多媒體、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方案策劃等方式分組制作與展示創(chuàng)意成果??梢姡淮魏玫难袑W課程設置是一個綜合而立體的體系,動手、動腦、動腳,以及用心、用力、用情缺一不可。它實際上也是設計者和參與者的直接對話,是雙方共同完成的產品。
類似“走出去”的項目還包括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的“侏羅紀穿越之旅”暑期恐龍主題研學。研學帶隊專家以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兼博士生導師、在高中時期創(chuàng)建中國大陸第一個恐龍網站的邢立達為首,從事化石清修工作40年的祿豐市恐龍化石保護研究中心主任王濤,云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古生物學博士、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博物館副館長郭進也會參與本項目。他們將去到聞名世界的“恐龍原鄉(xiāng)”“化石之倉”云南祿豐,跟著專家重訪古生物學家探尋發(fā)掘的路徑,直擊恐龍足跡化石點,體驗化石獵人的工作,學習辨認、清理、修復等一系列真正的古生物學研究工序,還可親手打磨拋光琥珀,重新釋放被掩藏萬年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