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正式印發(fā)《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將勞動從原來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完全獨立出來。從今秋開學起,勞動課將正式成為中小學的一門獨立課程,清潔與衛(wèi)生、整理與收納、烹飪與健康、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勞作等任務,將分別貫穿不同年級段。在“六一”國際兒童節(jié)到來之際,很多學校用勞動的方式開啟了快樂模式。田間勞作、包粽子、清理雜物……以勞動的方式打開屬于孩子們的節(jié)日,用最炫勞動風帶給孩子們“童”樣快樂的“六一”國際兒童節(jié)。
古往今來,勞動的積極影響不言而喻。淘米煮飯、架鍋炒菜、洗衣拖地,這些看似容易的生存技能,對于很多中小學生來說,卻屬于“尚未開發(fā)領域”。就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而言,參與的每一個農(nóng)事活動、做過的每一件家務,都是將理論投入實踐、讓知識聯(lián)系現(xiàn)實的最好老師。煮水餃時意識到上浮的餃子熟了,明白這是浮力大于重力的原因;在田地里割麥插禾時,“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的詩句更加難以忘記。當學科知識邂逅勞作技能便會擦出融會貫通的火花,創(chuàng)造力靈光閃現(xiàn), “源頭活水”往往奔涌而來,當此之時,讓勞動課回歸,可謂充滿了現(xiàn)實意義。
我們知道,勞動教育的本質(zhì),是希望學生們在勞動教育中熱愛勞動,并能從中獲得啟發(fā)與啟迪。在每一次清潔、收納房間中,逐漸培養(yǎng)整潔衛(wèi)生的好習慣;在體驗拉犁、播種、踩水車、收獲、作物加工時,體會一代又一代農(nóng)墾人的拼搏與奉獻;在用蠟、泥、木、棉等材料進行手工創(chuàng)造時,感受勞動人民的智慧。“偉大的精神導致偉大的勞動,強有力的勞作培養(yǎng)強有力的精神,正如鉆石研磨鉆石。”孩子們一旦領悟了勞動的價值,也就更能懂得勞動改變生活的不變真理。不怕苦、 不怕累的勞動精神,就是在這樣的浸潤中得到升華。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毫無疑問,勞動是一切成功的必經(jīng)之路。對于學生而言,學習知識固然重要,但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強健的精神也很重要,“十指不沾陽春水,雙足免踏土塵埃”絕不是教育的初衷。近日,一段學生收割小麥的短視頻在網(wǎng)上流傳。從種植到收割,從曬干小麥到磨成面粉,從做成包子、饅頭到和父母分享勞動成果,孩子們通過勞動收獲了不一樣的成長感觸。他們能夠深刻體會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意義,也能夠?qū)δY(jié)人類辛勤勞動的食物懷有敬畏之心。明白勞動既是艱辛付出的過程,也是戰(zhàn)勝挫折、團結(jié)合作的過程。在這過程中,體魄得到鍛煉、意志得到磨礪、精神得到錘煉,一顆自強自立、吃苦耐勞的種子會播撒在孩子們的心田,鼓舞孩子們成長進步。
少年強則國強。當代兒童生逢其時,也重任在肩,他們既是追夢者,也是圓夢人。只有把勞動的種子“種”在兒童心中,讓他們熱愛勞動、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才能不斷在勞動中提升綜合素質(zhì),促進全面發(fā)展,成長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文/曹旻 圖/葛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