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古琴、南京云錦、蘇州宋錦、春蠶絲織……江蘇省作為非遺大省,坐擁豐富的非遺資源。非遺傳世,是歷史豐厚的饋贈,非遺傳承,則是時代給出的考卷。近日,江蘇省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近日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用跳動著的非遺音符譜寫出“強富美高”的最美主旋律,“蘇”寫非遺文化最美好的歸宿。
從梁祝傳說到海門山歌,從南通范式世家詩文到洪澤湖漁鼓,從蘇繡到廟會……江蘇,從不缺非遺文化,建立起動態(tài)管理的臺賬,保證“心中有數(shù)”,更能“腳下有路”。對國家級“非遺”項目、省級“非遺”項目、市級“非遺”項目我們采取不同的保護應對策略,對于技藝、文物我們采取不同的保護手段,如此有的放矢,方能實現(xiàn)萬古長青!
順勢而為,方能乘風破浪。將非遺與科技結合,讓非遺披上科技的外衣,散發(fā)炫目的光彩。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qū)實現(xiàn)文旅發(fā)展、非遺傳承互促共贏;南京“雨花智慧”系統(tǒng)發(fā)力打造護江工程成就自然保護區(qū);無不展現(xiàn)著“智慧江蘇”的“最強大腦”。近年來,江蘇將“智慧”融入非遺文化,將“黑科技”融進非遺傳承,伴隨“強富美高”的新江蘇的奮斗號子,讓非遺傳承成為舞動而上的音符。
融入生產生活,非遺才能綻放溫度與活力。傳承,是最好的保護;使用,是最好的傳承。流傳下來的非遺是經(jīng)過了多少歲月的洗禮和人文的考驗,非遺最終的歸宿,應該是普通的生活。讓非遺技藝走進課堂,與孩子親密接觸。不斷將非遺技藝融入文創(chuàng)產品,打造年輕人喜歡的產品。讓非遺重歸人間煙火,走進尋常百姓家。(嚴玉華 陳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