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也是實現(xiàn)“十四五”規(guī)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同時也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年。75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發(fā)展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在江蘇省委網信辦指導下,我蘇網聯(lián)合全省市縣媒體,開展“穿越時空遇見你”融媒體行動,一起回顧那些澎湃的歷史瞬間和美好記憶,共同講述波瀾壯闊的時代變遷和發(fā)展奇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一條新的交通線路都承載人民幸福夢想。75年間,幾代橋梁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走向一個又一個世界第一,創(chuàng)造出無數個世界紀錄,助力中國交通事業(yè)蓬勃發(fā)展。
1999年9月28日,中國第一座跨度超千米的江陰長江公路大橋,正式通車運營。時年58歲,任江陰長江大橋現(xiàn)場總指揮的周世忠,站在嶄新的橋面上,心潮澎湃:“從父輩他們開始,就渴望在中國造一座大的懸索橋,今天這件事在我身上做到了!”
這段珍貴的采訪,被江蘇臺記者用攝像機記錄下來。
時光荏苒,當時正值壯年的周世忠,如今已是83歲高齡,兩鬢斑白。
2024年的初夏,重回江陰長江大橋,回憶起當年,周世忠依舊滿是自豪:“當年大橋通車典禮的主席臺,就在我背后!這個大廣場都擠滿了人?!?/span>
陪周世忠一同來到江陰長江大橋的,還有一位年輕的小伙子,他叫沈孔健,現(xiàn)年35歲,是目前在建世界最大跨度公鐵兩用斜拉橋——常泰長江大橋的現(xiàn)場指揮長助理。
兩座橋,將兩代橋梁人緊密相連。他們的交流會碰撞出什么樣的火花?我國的橋梁建設,又經歷了怎樣的發(fā)展歷程?
跟著他們穿越時空,一起出發(fā)!
1996年周世忠接受采訪畫面
周世忠?guī)е蚩捉≈卦L故地,他驚喜地發(fā)現(xiàn),當年大橋的設計圖紙,依舊完好地保存在檔案館里。1996年,時任江陰長江大橋現(xiàn)場總指揮的周世忠,就是面對著這張建設圖紙,臉上洋溢著掩飾不住的興奮和堅定:“現(xiàn)在不管是設計單位也好,施工單位也好,監(jiān)理單位也好,還有我們建設單位,全部都在現(xiàn)場,全力以赴把這個大橋建設好!”
周世忠與沈孔健來到江陰長江大橋數字檔案館
周世忠觸摸著這份珍貴的設計圖,回憶起當時的故事:“從1994年到1999年,我們在這里辛苦奮斗了6年,大家凝心聚力,隨叫隨到。所以很多年輕人都在說,這六年連談戀愛的時間都沒有?!?/span>
僅是看這張精密的圖紙,就已經能想象到江陰長江大橋設計、施工的復雜,沈孔健好奇地發(fā)問:“江陰長江大橋作為我國首座跨度千米級的橋梁,攻克了哪些難題,實現(xiàn)了哪些創(chuàng)新飛躍?”
1998年江蘇電視臺《大寫真》播出畫面
其實這個問題,1998年的周世忠,就曾經和記者說過。
1998年,時任江陰長江大橋現(xiàn)場總指揮的周世忠,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作為當時我國跨度最大的一座懸索橋,江陰長江公路大橋雖然在懸索橋的跨度上排世界第四,但是有許多技術問題在世界上是第一位的難度。”
當時的設計人員就曾說過:“難點最大的就是錨碇,錨碇從吊橋本身來講就是根子。”
為建設南錨碇,當時的建設人員將江陰西山削平約20米。為了使柔軟的長江沖積平原上的北錨更堅固,又建了足足有十個籃球場大的沉井基礎……
1997年5月22日,大橋完成沉井下沉到位工作
1998年2月25日,大橋進行主纜架設工程
1999年2月9日,大橋首段橋面鋼箱梁吊裝到位
1999年4月21日,大橋成功實現(xiàn)合龍……
一萬多名建設者,經過6年艱苦奮斗,攻克地形、地質、水文、氣象等一道道難關,實現(xiàn)材料、結構、安全等一次次突破,最終在1999年9月28日,大橋建成通車。
看著橋上車流穿梭,周世忠還清晰地記得當年大橋通車后的盛況:“橋通了,開車十分鐘就過江!江陰的人跑到靖江來吃飯,靖江的人跑到江陰來購物?!?/span>這么多年過去,江陰長江大橋的風采依舊“不減當年”,始終是中國最“繁忙”、車流量最大的大橋之一。
縱覽萬里長江,從南京長江大橋160米的梁橋最大跨度,飛躍到1385米的懸索橋主跨度,我國橋梁史翻開嶄新一頁。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全國已建成包含公路、鐵路、市政橋梁及隧道在內的140余座過江通道。
現(xiàn)在,接力棒已經傳到青年橋梁人的手上。
離開江陰長江大橋,沈孔健帶領周世忠來到他的“主場”,即將建成通車的常泰長江大橋。
常泰長江大橋——目前在建世界最大跨度公鐵兩用斜拉橋,有著四項世界首創(chuàng)、六項世界之最,是集高速公路、城際鐵路、一級公路“三位一體”的過江通道。
常泰長江大橋建設延時畫面
沈孔健對常泰長江大橋有著特殊的感情,這是他的“人生第一橋”:“我從2019年博士畢業(yè)以后到今天,在這已經有6年的時間了。從項目立項到深化設計、再到現(xiàn)場施工,從一顆顆的高強螺栓到一根根的鋼桁梁,我看著它一點點地建設起來?!?/span>
沈孔健為周世忠介紹常泰長江大橋
江陰長江大橋和常泰長江大橋的纜索畫面
江陰長江大橋和常泰長江大橋鋪設瀝青畫面
在常泰長江大橋建設現(xiàn)場,沈孔健為周世忠詳細地展示大橋的每一處創(chuàng)新與突破:首創(chuàng)了減沖刷減自重的臺階型沉井基礎,如同整座大橋的“定海神針”;350米高的空間鉆石型橋塔相當于120層樓的高度,創(chuàng)下世界最高斜拉橋橋塔紀錄;常泰長江大橋主航道橋共有312根斜拉索,每根都能吊起400噸重物,這些纜索全部由江蘇的法爾勝集團獨立自主制造,目前國內外超過1200座橋都用上了這家江蘇企業(yè)的纜索……
腳踏著堅實的橋面、觸摸著大橋上的一根根纜索,周世忠真切感受到了這些年來,中國橋梁建設的突飛猛進。
不僅如此,現(xiàn)在的橋梁建設現(xiàn)場,已經很少看到“千軍萬馬”的施工場面,更多靠的是一顆“最強大腦”。在沈孔健的帶領下,兩人來到常泰長江大橋的監(jiān)控指揮中心。
常泰長江大橋數字孿生系統(tǒng)
江陰長江大橋與常泰長江大橋合龍畫面
周世忠與李鎮(zhèn)見面握手畫面
在這里,周世忠見到了一位“老熟人”:李鎮(zhèn)。
當年建設江陰長江大橋時,李鎮(zhèn)還是個剛剛大學畢業(yè)的年輕人,現(xiàn)在已經成長為常泰長江大橋的現(xiàn)場指揮長。
從江陰長江公路大橋到常泰長江大橋,李鎮(zhèn)親眼見證了中國橋梁從“第一”走向“第一”的歷程,也尤其深刻地感受到了如今橋梁建造的智能化:90年代,江陰長江大橋通過計算機加人工計算,實現(xiàn)了大橋的高標準合龍。而如今的常泰長江大橋,則完全依靠數字系統(tǒng),實時監(jiān)控鋼梁節(jié)段吊裝過程中的應力、變形,最終助力大橋實現(xiàn)毫米級精度的合龍。
據悉,常泰長江大橋預計2025上半年基本建成。到時候,從常州到泰州公路的通行時間將會縮短到20分鐘,對促進揚子江城市群發(fā)展,服務推進“一帶一路”交匯點、長江經濟帶建設,包括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重大戰(zhàn)略的實施,具有重大意義。
遠遠望去,常泰長江大橋如同一條長龍橫臥江面,氣勢恢宏。周世忠不禁感慨:“你們做得很好!使我們的橋梁事業(yè)向前又跨了一大步。希望你們在今后更加地精益求精、勇于創(chuàng)新,為我們橋梁事業(yè)和國家經濟發(fā)展做出更大貢獻。”
目前,我國橋梁總數已超過100萬座,居世界首位。七十五載光陰似箭,一代代橋梁建設者跨越重重天塹,將數以百萬計的橋梁,飛架于江河湖海之上,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也撐起整個國家經濟的騰飛。
穿越時空,橋是鏈接
鏈接天南地北,以自力更生兌現(xiàn)民族夢圓
鏈接夢想,橋是跨越
跨越江河湖海,以自強不息開啟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