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周軍
7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遭受洪澇災害的哈爾濱尚志市老街基鄉(xiāng)龍王廟村,走進農田察看水稻受災情況,沿著村街道步行察看兩旁受損房屋、基礎設施修復重建進展,并走進村民家中看望慰問,詳細了解家里受災和生活保障情況,希望大家堅定信心、戰(zhàn)勝困難,早日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日子越過越紅火。
念茲在茲,深情牽掛。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的足跡中,深深鐫刻著對受災群眾的掛念,對鄉(xiāng)親們的殷殷囑托,直抵心靈,催人奮進。剛剛艱難走過的時光里,我們深深感受著一些地方遭受洪澇災害的痛楚,家園被毀、良田被淹、道路損壞,人民群眾生計受到嚴重的威脅。早日重建家園,盡快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讓老百姓日子越過越紅火,是我們共同的期許。從一域看全局,自然災害多發(fā),是我國的一個基本國情;與不利因素抗爭,自強不息,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鮮明特征。從地震廢墟上重建家園,在洪水狼藉中修復房屋、補種莊稼,面對猝不及防的自然災害,人們克服困難,迎難而上,表現(xiàn)出了頑強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以信心聚合力,用行動赴未來。歷史和現(xiàn)實都告訴我們,只要我們堅定信心,團結一致,就沒有什么困難是不能克服的。
戰(zhàn)勝困難,信心最珍貴。從國家到地方,一項項救災資金直達基層,幫助受災群眾渡過難關;從企業(yè)到社會公益組織,鼓勵脫貧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yè),千方百計增加受災脫貧群眾收入;一個個工作組、一批批技術員、一支支服務隊下沉到田間地頭,幫助受災農民做好田管,加快恢復農業(yè)生產,把自然災害對農作物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在受災地區(qū)的每一個角落,我們都能看到人們在清理廢墟,重建家園,抓好生產,信心在匯聚。這種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正是中華民族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當前,正值災后重建的“黃金時期”,各地當堅定信心、鉚足干勁,統(tǒng)籌做好受災群眾生活保障和家園重建,讓信心的“火苗”越燃越旺,讓鄉(xiāng)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做好災后重建,可謂千頭萬緒。關鍵一條,就是要穩(wěn)好民生。進入9月,各地將迎來秋糧收獲期,田間地頭里正孕育著新的豐收年景。全力抗災減災,力奪糧食豐收,是受災地區(qū)的當務之急、頭等大事。習近平總書記走進農田察看水稻受災情況,心里裝著的就是老百姓的民生,掛念的就是14億多人的吃飯大計。各地區(qū)各部門須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分類處置,精準施策,聚力打響抗災保秋糧這場硬仗,奮力奪取全年糧食豐收,共同迎接即將到來的中國農民豐收節(jié)。從農業(yè)生產到經濟發(fā)展,從民生保障到就業(yè)幫扶,重建過程中必然會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zhàn),需要我們統(tǒng)籌走好“穩(wěn)”和“進”的“平衡木”,既要穩(wěn)好大盤,牢牢守住不發(fā)生系統(tǒng)性風險底線,讓人民群眾基本生活有保障,更要緊盯全年奮斗目標,聽民聲、聚民力、匯民智,促進經濟等各領域加快回歸正軌,齊心協(xié)力奮斗全年最好結果。
一切幸福,皆靠勤勞雙手創(chuàng)造。從應對災害到重建家園,我們不等不靠,要做重建家園的主人,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去創(chuàng)造新的生活。我們堅信,風雨過后,必有彩虹。只要我們努力奮斗,未來的生活一定會更加美好,鄉(xiāng)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周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