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快報訊(記者 陳曦)文壇常青樹儲福金在 70 歲這一年推出了最新長篇小說《直溪》,發(fā)表在《鐘山》2022 年第 5 期。近日,由省作協(xié)和常州市委宣傳部主辦的儲福金長篇小說《直溪》研討會在常州金壇區(qū)直溪鎮(zhèn)舉行。
三十多年前,儲福金曾掛職到母親籍地金壇,那里也曾是他插隊和工作過的地方。某日,這段生活記憶突然被觸發(fā)。" 那段在一個叫直溪的鄉(xiāng)鎮(zhèn)生活,是那么生動鮮明。那段進行人口普查的工作經歷,是那么具體實在。那段生活經歷中的情感與思考,是那么獨特不羈。" 于是,寫下這部名為《直溪》的小說。
△作家儲福金
如云似霧、亦真亦幻
" 我曾掛職過的金壇縣,那里有一個直溪鎮(zhèn),與小說這兒的直溪,沒有任何關系。"《直溪》以如云似霧、亦真亦幻的自白開篇,延宕開來,漫延為故事全篇的整體基調。中國作協(xié)創(chuàng)研部主任何向陽感受到《直溪》" 充盈著一種水汽 ",小說在現(xiàn)實世界的直溪之上構筑了一個獨立的、獨特的、優(yōu)雅的、完整的藝術世界。" 他寫生活的搖曳、動蕩、翻滾、變幻、奔涌、凝聚、飄散,在思想和感受浮現(xiàn)的瞬間,所有的感官都打開了:他的呼吸、他的心肺、他的熱血、他的精神、他的意志、他的情感,一切的一切都填滿了。"
從小說時間線來說,這段人口普查經歷是由主人公的記憶承托的;而故事以外,儲福金在金壇縣也有一段現(xiàn)實的掛職經歷。" 這部作品是儲福金深挖記憶的嘗試。" 在《文藝報》總編輯梁鴻鷹看來,雖然開頭交代小說中的直溪不是現(xiàn)實的直溪,但這個作品就是來自他過往的一段生活,小說對鄉(xiāng)村生活、人口普查、農村醫(yī)療體系表現(xiàn)得很充分," 這些雖然是個人的記憶,但也為我們國家的一段歷史留下了記憶。"
通過虛虛實實的交融互嵌,小說的豐富性被一點一滴地建構起來。沈陽師范大學教授賀紹俊分析認為,小說至少包含三個故事文本:第一個文本是小說主體,也就是宋正明來執(zhí)行人口普查工作以及和直溪當?shù)厝说慕煌?;第二個故事文本是宋正明向林向英講述自己的小說,這和前一文本有重疊之處,是以折疊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的;第三個文本則是宋正明在直溪之前的前史,也就是他逃離城市的緣由。
要聚焦到哪兒,讀者自己去調整
中國作協(xié)黨組成員、副主席吳義稱儲福金是令人敬重的 " 勞模型作家 ",作品風格清淡,為人溫和低調。在他看來,小說《直溪》有三個特點:特別注重傳達對人生的復雜感受,用主人公的內心視角去關照、去審視現(xiàn)實的掛職經歷,有自我的成長,有內心的苦悶;特別注重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探索,這種探索與作者解剖社會和解剖人性的努力相呼應,通過隱藏的人物前史和敘事殘余進一步打開了作品空間;《直溪》整體清淡平和,借助下棋、創(chuàng)作、回憶三個層面,帶領故事向更高的哲學層面突圍。
江蘇作協(xié)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汪興國認為,《直溪》是儲福金對長篇小說這一體裁的大膽突破,作品很好地處理了三種關系:一是 " 長與短 " 的關系,通過縝密的結構、出色的語言、獨特的手法、深刻的哲思,將看上去可以用中短篇容量講清楚的故事,圓融地變成一部長篇文學精品。二是 " 虛與實 " 的關系,現(xiàn)實中的直溪搖身一變成為作品中故事神秘的發(fā)生地,雖承載著實在的人物、事件,又顯得朦朧模糊,虛實交織;三是 " 內與外 " 的關系,以獨特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將宋正明的內心獨白、所思所悟推向 " 更寬更遠更具色彩 " 的人性與人生。
江蘇省作協(xié)副主席、省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主席汪政用 " 不聚焦 " 來概括這種閱讀感受。" 他的人物、他的情節(jié)、他的思想,都給你一種朦朧的、不真實的感覺。" 不聚焦的鏡頭由誰來調節(jié)?" 我覺得是讀者。你要聚焦哪兒,你自己去調整,因此每個人都有對焦點的理解,在閱讀的同時參與到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來。"
隱晦的故事前史,真摯而理性的情感
事實上," 直溪 " 之前還嵌套著一層更深的記憶。南京大學教授張光芒將聚焦點對準了賀紹俊口中 " 直到最后也沒有打開的 " 故事前史。將直溪的經歷與隱晦的前史對照閱讀,張光芒特別提醒小說中的四次 " 封禁 ":第一次是宋正明到直溪以后發(fā)現(xiàn)直溪的簡單和豁達,突然對人生和生命有了新的感覺,封禁開始融化;第二次是由女孩季媚身上豐富鮮活的魅力、誘惑力引起的;第三次是開始意識到林向英是女人,開始感到對生活的熱愛。最后一次則是結尾在盾山云峰,宋正明終于擺脫了自我的心魔,重新與社會的真實性建立聯(lián)系,封禁的東西開始釋放," 直溪的經歷和追尋貫通了宋正明的整個生命。"
提及《直溪》的情感性,中國作協(xié)原創(chuàng)研部主任吳秉杰認為,這里面的情感有一種外溢效應,有平行,有偏離,情緒、情思、情誼,都是圍繞情感的東西和人生的問題進行的。省作協(xié)創(chuàng)研室副主任周韞更將其看作一部非典型性浪漫小說,《直溪》里的感情雖然是真摯的,但并非是專屬的、熱烈的;是理性的、自由的,又非無所顧忌、放縱的。
聯(lián)系到儲福金對圍棋的癡迷,《長篇小說選刊》副主編宋嵩將這部作品視作古代 " 爛柯 " 故事的變形和擴充:宋正明在直溪生活的期間,對直溪以外的社會生活變化渾然不覺,到最后才恍然 " 鏡里顯現(xiàn)是一個半白頭發(fā)額紋深深的老人 "。小說中第二次讀書會上朗讀的小說風格荒誕,與宋正明在直溪的經歷相互參證," 在直溪的經歷仿佛就是一個夢。"
" 其實也是我們人生的某種生活的方式。" 復旦大學教授郜元寶說," 有時候他覺得靈光一閃,似乎看見了人生的真相,但是很快又被覆蓋,然后再有機會又靈光一閃。在平庸的日常的人和哲學家之間相互切換,就構成了我們人生的模式,也構成了小說的一種構造。"
作為作家的儲福金," 不可能在 70 歲見底 "
參與研討的很多專家和儲福金認識多年,研討作品之余,也補充了儲福金的文學面貌:熱愛文學,喜歡中國傳統(tǒng)哲學,對待文字十分認真,很早就萌發(fā)了對理論問題的興趣 …… 省作協(xié)副主席、南京大學教授王彬彬感到,儲福金總是思考得特別多特別深," 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好像特別能夠引起他的審美興奮 ",而特別高明的作家,是應該善于表現(xiàn)自己對生活的困惑和迷茫的。
△研討會現(xiàn)場
" 我這幾年寫的越寫越少了。" 儲福金感慨道," 人生其實有一點就是慣性,有一點活下去覺得有點意思的事很重要。" 談到創(chuàng)作的內向性,他說," 真正的生活其實只有先反映到自己的內心世界,內心有多大,你表現(xiàn)出來的東西就有多大。"
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江蘇作協(xié)主席畢飛宇在總結發(fā)言中回憶了自己和儲福金的交往。隨著交往日深,畢飛宇在溫和的儲福金身上發(fā)現(xiàn)了不那么溫和的一面:一是酒量深不見底;一是進入圍棋這類智力競技活動時,儲福金 " 可以說六親不認,殺氣極重 "。
" 作為作家的儲福金是局內人還是局外人?我的判斷,作為作家的儲福金是局外人,他以旁觀者的身份,以微笑的表情,不太聚焦的目光,稍稍帶一點分神的姿態(tài),向我們傳達別人的情緒、別人的態(tài)度。" 畢飛宇說。他表達了對儲福金的祝福和期待," 我堅信深不見底的儲福金不可能在 70 歲見底。也許有一天福金發(fā)一發(fā)少年狂,我們會看到一個完全陌生的鐵血梟雄式的小說家儲福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