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沿海地區(qū)灘涂資源面積超1000萬畝,約占全國灘涂總面積的四分之一,被譽為我國東部地區(qū)最具潛力且最有開發(fā)價值的后備土地資源。昔日的荒灘怎樣才能更好利用?夏種時節(jié),我們一起去看看。
江蘇臺記者 胡於棋:我現在所在的地方是南通市如東縣栟茶鎮(zhèn)方凌墾區(qū)耐鹽水稻示范種植基地。剛收完了小麥和油菜,村民們又忙著夏種。他們正在將耐鹽水稻秧苗移載到我身旁稻田里。
一季水稻、一季小麥或油菜??吹窖矍暗膱鼍埃愫茈y想象這里多年前還是片不毛之地,土壤鹽分達千分之十五以上。2016年開始,當地探索鹽堿地改良,摸索出一套完整的耐鹽水稻穩(wěn)定高產栽培技術。土壤平均鹽分下降到千分之六以下,水稻畝產也從最初的250公斤增加到去年的590多公斤。產量雖然上去了,但科研人員發(fā)現此前種植的耐鹽水稻品種生育期偏長,且米質偏硬,不太適合江蘇種植和推廣。因此,今年夏種時節(jié),科研團隊計劃示范種植更適合本地稻麥輪作,且具有軟米屬性的耐鹽水稻新品種。
南通市如東縣作物栽培指導站副站長於永杰說:“我們今年栽種的品種是‘袁米4號’和‘鹽申稻8006’。技術上,關鍵點是科學水間管理。主要是日灌夜排、保苗、早發(fā)棵降鹽,努力提高淡水灌溉能力?!?/p>
鹽堿地上種水稻,科學育種很重要。在連云港青口鹽場的耐鹽堿水稻試驗基地,這兩天,三十多名工人正在田里栽插來自全國各地的近萬份水稻材料。為了互相之間不混淆,55畝田的插秧工作必須人工完成。等到所有水稻秧苗對號入座后,科研人員就可以進行耐鹽性鑒定,利用雜交育種和分子標記技術,精準定位水稻材料中的耐鹽堿基因,將相關基因成功轉入適合當地稻區(qū)種植的水稻品種中。
連云港市農業(yè)科學院水稻研究室副主任劉艷說:“挖掘能夠提高水稻耐鹽性的一些特殊的、有利的基因,研發(fā)適應于鹽堿地的栽培技術措施。這樣的話,為我們鹽堿地開發(fā)提供一個從品種到資源,到栽培技術的一個完整的技術保障。為我們沿海灘涂土地的利用復墾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和支撐。”
據農情調度顯示,目前,全省水稻栽插進度超過七成。氣象部門預測,未來10天,江蘇將經歷一波降水過程,最高氣溫波動較大。農業(yè)農村部門建議,土壤墑情不足地區(qū)要及時引水提墑確保夏種、夏管用水;墑情適宜地區(qū)要及時播種,并做好已播栽作物的田間管理。
?。ńK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郝朦 胡於棋 楊文斌 吳剛 南通中心站 供片臺/連云港臺 編輯/張萌)
(本條新聞版權歸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蘇湘洋)
- 熱點
- 2022-06-20 17:02:39
- 熱點
- 2022-06-20 16:43:56
- 熱點
- 2022-06-20 16:37:43
- 熱點
- 2022-06-20 16: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