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國家森林公園坐落于黃海之濱,57年前,一群拓荒者走進這里,開始在重度鹽堿的瘠薄灘涂上植樹造林。半個多世紀以來,一代又一代林場工人,把青春、夢想與希望深植荒灘,建成了華東地區(qū)最大的平原人工森林。6月5日是世界環(huán)境日,一起來認識這群綠色守護者。
艱苦奮斗,荒灘變綠洲
初夏時節(jié)的黃海國家森林公園綠意盎然、林海滴翠,但在 50多年前這里曾是一片沙塵飛揚、飛鳥不棲的鹽堿荒灘。為了鞏固海堤和防治臺風,1965年8月31日,當時的東臺縣委決定:在沿海灘涂幾萬畝荒地上,建立東臺縣林場。兩個月后,第一批投入建設(shè)的 “十八勇士”,踏上了這塊草木不生之地。他們喝溝塘水,吃糙米飯,不畏嚴寒酷暑,不懼蛇蟲鼠蟻,在極端艱苦條件下挖渠排堿、改良土壤、種草植樹。十八勇士之一的徐同生至今對那段生活記憶猶新:“當時是十里路都見不到人,處處都是鹽霜,大風三六九,小風天天有?!?/p>
困難沒有嚇倒這批只有20歲左右的年輕人,他們反復(fù)試驗,尋找最優(yōu)的適生樹種,誓要讓灘涂變成綠洲。上世紀70年代,東臺林場還專門成立了“水杉隊”,一再試驗枝條扦插,精心培育出了水杉苗,在東部沿海豎起綠色屏障。此后,意楊、銀杏等越來越多的樹種,經(jīng)過林場人一路探索、苦干實干,在鹽堿地上扎下了根。東臺知青王傳華感嘆:“從60年代到70年代,我們來了好多批知青。我們剛來的時候,像這種大樹一棵也沒有。這些樹都是我們和林工一起栽的,現(xiàn)在都長成這么大的樹了?!?nbsp;
1993年至2002年,是改革風起云涌的十年。期間,東臺林場被列為東臺三家改革試點單位之一,是堅持繼續(xù)種樹,還是分林到戶?時任東臺林場第八任場長沈幫勤堅持“林地國有”這條紅線不可逾越,他提出的“保國有林地、保樹林資源、保職工利益”的“三保”原則,讓東臺林場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到2002年底,東臺林場的森林覆蓋率已經(jīng)達到86%,林木蓄積量達到了20多萬立方米,成為江蘇沿海國有林場的佼佼者。 “在林場改革中,我始終堅持‘三?!拙€,確保為林場的持續(xù)發(fā)展增添后勁。事實證明,我的堅持是對的。如果隨大流的話,那么也就不會有今天的黃海森林公園,一旦賣掉那些林地的場圃,那么國有林業(yè)資源也就不復(fù)存在了。” 沈幫勤回憶。
接續(xù)努力 傳承黃海林工的精神
經(jīng)過半個世紀的努力,如今的黃海國家森林公園創(chuàng)造了難以估量的生態(tài)價值,擁有森林6.8萬畝,植物628種,野生鳥獸370多種……每年接待游客近300萬人次,真正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黃海國家森林公園管理中心東臺林場副場長曹國華說:“經(jīng)歷了幾代人,我們現(xiàn)在創(chuàng)建了國家級森林公園,據(jù)我們數(shù)代的場長、書記林場職工的總結(jié),我們黃海林工的精神就是16個字‘艱苦奮斗、科學(xué)求真、守正創(chuàng)新和綠色發(fā)展 ’。”
黃海林工的精神代代相傳。27歲的小伙余樂是一名新森林人,參加工作幾年來,他在和老林工們的接觸中感觸頗深,他說:“接過前輩們的接力棒,我們也將繼續(xù)做好守綠護綠,做到不損毀一棵樹,不破壞一片綠。既要賣風景,也要護生態(tài)。既要良好的生態(tài)效益,也要良好的社會效益。”
(來源:江蘇新聞廣播/查多 鹽城臺/陳琳 編輯/蔣婕)
- 熱點
- 2022-06-04 08:00:03
- 熱點
- 2022-06-05 20:31:24
- 熱點
- 2022-06-05 20:3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