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樹銀花元夕夜,彩燈萬盞熠霞留”。今天是農(nóng)歷正月十五,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元宵節(jié),又稱“上元節(jié)”、“燈節(jié)”。這一天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后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春節(jié)結(jié)束的慶祝之日。
有多少人和小蘇一樣,說到元宵節(jié)馬上就想到吃湯圓、賞花燈、猜燈謎?其實,元宵節(jié)可不止這些……
元宵節(jié)的起源
最早的元宵節(jié)起源于秦漢年間,由“敬神送年”這一風俗演變而來。相傳到了東漢明帝永平年間,開始有了街頭放燈的習慣,從那時開始,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也被稱為“燈節(jié)”。唐玄宗時,每逢正月十五就在宮廷中用絹絲扎成二十節(jié)、高150丈的燈樓,上面懸掛珠玉金銀穗墜,錚錚有聲。對此,唐代詩人蘇味道有《正月十五夜》詩云:“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span>
到了明朝,朱元璋建都南京,規(guī)定從正月初八掛燈,到正月十七收燈。當時南京午門前扎制規(guī)模宏大的“鰲山萬歲燈”,數(shù)萬盞燈彩疊為山形,另有數(shù)百伶官奏樂,百藝群工演出歌舞。在秦淮河面上,也高搭掛燈的彩棚,有人形容為“銀燭影中明月下,相逢俱是踏燈人”,從此,這條河就在“槳聲燈影”里流動著它綿綿不絕的文化血脈。晚清秦淮名士甘熙有《白下瑣言》,記載了南京舊時元宵的熱鬧場景:“正月初,有銀花火樹之觀。其中剪采,五光十色,尤為佳妙。”《首都志》寫南京“燈節(jié)以笪橋、評事街、夫子廟等處為盛。”元宵數(shù)夜,這些街市在巨型華燈的照耀下燦若白晝,大街兩旁的松棚中還設(shè)有樂隊,一路走來,簫鼓聲聞,宛如仙樂。街上還不時走過華麗的高蹺表演隊伍,游走間,不經(jīng)意喧聲笑語已經(jīng)充溢了整條街市……
名家筆下的元宵節(jié)
元宵節(jié)習俗突出一個“鬧”字,節(jié)日習俗也稱為鬧元宵,是多種歡慶形式的合奏。豪情詞人辛棄疾曾以一闕千古傳誦的詞作稱頌元宵盛況:“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花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
顧祿在《清嘉錄》記載清代蘇州元宵節(jié)的盛況云:“元宵前后,比戶以鑼鼓鐃鈸,敲擊成文,謂之鬧元宵,有跑馬、雨夾雪、七五三、跳財神、下西風諸名?;蛉宄扇?,各執(zhí)一器,兒童圍繞以行,且行且擊,滿街鼎沸,俗呼走馬鑼鼓。”
清代《望江南百調(diào)》中寫道:“揚州好,燈節(jié)慶元宵,絳蠟滿堂家宴集,金龍逐隊市聲囂,花鼓又高蹺。”厲惕齋的《真州竹枝詞》更寫揚州燈彩的迷人所在,以至于:“新正好景在初旬,結(jié)伴城南共踏春。市口相逢成一笑,大家都是看燈人。”清代揚州花鼓戲中就有一出輕快調(diào)侃的喜劇《子觀燈》,藝術(shù)地描繪了揚州元宵燈彩之盛。
除各種花燈外,還有舞火把、火球、火雨等。清代學術(shù)泰斗、甘泉(邗江)人阮元有燈市詩云:“海螯云鳳巧玲瓏,歸德門明列彩屏,市火蠻賓余物力,長年羊德復仙靈。月能徹夜春光滿,人似探花馬未停;是說瀛洲雙客到,書窗更有萬燈青。”清人姚元之的《詠元宵節(jié)》詩更是生動、別致:“花間蜂蝶趁喜狂,寶馬香車夜正長。十二樓前燈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
到了現(xiàn)代,除了猜燈謎、舞獅子、跑旱船、觀燈等廣為流傳的娛樂活動,不同地區(qū)也有其獨特的元宵節(jié)民俗。1993年,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在其《故鄉(xiāng)的元宵》一文中,記錄下了江蘇高郵過元宵節(jié)的獨特民俗——看圍屏:
“故鄉(xiāng)的元宵是并不熱鬧的。
沒有獅子、龍燈,沒有高蹺,沒有跑旱船,沒有花擔子、茶擔子。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會’——賽城隍時才有,元宵是沒有的。很多地方興‘鬧元宵’,我們那里的元宵卻是靜靜的。
……
有一個習俗可能是外地所沒有的:看圍屏。硬木長方框,約三尺高,尺半寬,鑲絹,上畫一筆演義小說人物故事,燈節(jié)前裝好,一堂圍屏約三十幅,屏后點蠟燭。這實際上是照得透亮的連環(huán)畫??磭劣袃商?,一處在煉陽觀的偏殿,一處在城隍廟里的火神廟。煉陽觀畫的是《封神榜》,火神廟畫的是《三國》。圍屏看了多少年,但還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圍屏就不算過燈節(jié)似的?!?/span>
吃湯圓:“南圓北宵” 一樣的團圓情
元宵節(jié)必不可少的習俗就是吃元宵。吃元宵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霸弊鳛槭称?,在我國由來已久,傳說起源于春秋末期。唐代稱為圓不落泥。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jié)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的種類很多,餡有多種多樣,味分香、辣、甜、酸、咸五種,其中甜餡有豆沙、芝麻、棗泥、花生、杏仁、山楂等,另有酸菜、肉丁、火腿丁、蝦米、豆干、茼蒿等做餡的,可湯煮、油炸、蒸食,無論何種都有團圓美滿之意。宋朝詩人周必大寫有《元宵煮浮圓子》詩:
今夕知何夕,團圓事事同。
湯官尋舊味,灶婢詫新功。
星燦烏云里,珠浮濁水中。
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小常識:元宵與湯圓的區(qū)別
元宵節(jié),南方人吃湯圓,北方人要吃元宵,不少人以為湯圓就是元宵。實際上,元宵和湯圓盡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別不大,實際是兩種東西,最本質(zhì)的區(qū)別在于制作工藝上。
元宵,是“滾”出來的,在制作上較為繁瑣。首先需將和好、凝固的餡切成小塊,過一遍水后,再扔進盛滿糯米面的笸籮內(nèi)滾,一邊滾一邊灑水,直到餡料沾滿糯米面滾成圓球方才大功告成。
而湯圓,是“包”出來的,做法有點像包餃子,相對簡單得多。一般是先將糯米粉用水調(diào)和成皮,然后將餡“包”好即可。
在餡料軟硬的方面,元宵的餡料偏“硬”一些,而湯圓的餡料則較“軟”,整體比起元宵來說,口感偏軟。此外,元宵的口味比較單一,基本上都是以甜為主,光是黑芝麻、五仁、豆沙等,而湯圓的餡料更加豐富了,甜咸都有。如今越來越多新鮮口味的湯圓正不斷涌現(xiàn),比如水果味的湯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
小蘇要提醒大家,不管是湯圓或元宵,因為黏性較高,不易消化,食用過多可能會引起胃部不適,宜趁熱吃,注意細嚼慢咽,消化不良人群、老人和兒童注意食用量,避免造成吞咽阻礙或消化不良哦。
賞花燈:華燈璀璨 熱鬧非凡
上元之夜,必定賞燈。元宵節(jié)的燈市一般為五天,十三日晚試燈至十八日晚落燈。如今,對于許多人來說,小時候過元宵節(jié)除了吃湯圓,就是和爸爸媽媽或者小伙伴一起出門拉兔子燈,這是屬于元宵節(jié)獨有的儀式感。
在過去,江蘇的不同地區(qū)有著豐富多彩的慶祝習俗。
在南通,通常在十二日晚上試燈,十八日上午即落燈。連云港稱元宵節(jié)為“過小年”。年初起,即攤販出售各式彩燈,要至十六日才收市。
在南京、泰州等地,父母須在元宵節(jié)前給新出嫁的女兒送燈。燈和“丁”諧音,有“添丁”之意。南京從初八開始,街頭便陸續(xù)出現(xiàn)送燈隊伍,吹鼓手吹著細樂,后面跟著幾個婦女,佩戴紅絨花,每人手執(zhí)一燈,其中必有麒麟送子燈。
徐州、常熟、南通、蘇州城隍廟的燈彩皆為當?shù)刂睢H罕娂娂娗巴礋?。全省花燈制作南通素負盛名,南通城隍廟大殿上一盞球燈,直徑在一二丈之間,白紙彩紙配掛許多宮燈、明角燈、珠燈、填墨紗燈。
2022年2月13日,在江蘇南通,40多名藏族學生制作冬奧主題花燈迎元宵。
蘇北徐州一帶,另有兩種材料特別的燈,一種是大紅皮蘿卜雕刻的魚燈,紅嫣嫣別有風致。另一種是面燈,把面做成蓮花形蒸熟,里面倒些豆油,以棉花作捻子,點著后小孩子可以拿在手中玩,看上去如手捧白蓮花一般。燈油耗盡后,面燈近火處已烤炙成焦黃色,食來酥脆,里面則松軟可口,這時玩燈的孩子也大都跑餓了,正好把面燈當點心吃下去。
十五日晚是燈節(jié)的最高潮。南京有青龍會,徐州則是鄉(xiāng)下的各種雜技歌舞都擁到城里來表演。丹徒西石城跳采茶舞,唱十二月花名、跳馬燈。民眾競相上街市玩燈、賞燈。人們手執(zhí)獅子燈、蝦蟆燈、走馬燈、球燈等花色繁多的燈往來游行,稱“鬧花燈”或“鬧元宵”,好不熱鬧。
猜燈謎:冬奧元素“藏頭隱語” 滿滿都是智慧!
燈謎起源于西漢的隱語,后發(fā)展成為民間謎語,又叫“打燈謎”。其后,隨著元宵節(jié)逐漸發(fā)展到江南地區(qū),在喧鬧的氛圍中這一節(jié)日也點染著詩情和浪漫色彩。燈謎文化至今風韻不絕,特別是到了元宵節(jié),不少地方于街道鬧市懸掛燈謎讓人猜射,使節(jié)日的氣氛更加熱烈。
2022年北京冬奧會各項賽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當冬奧會遇上元宵節(jié),“中國紅”和“冰雪白”相映生輝,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小蘇特地為大家準備了8個和冬奧會相關(guān)的燈謎,快來猜猜看吧!
1、冰上“國際象棋”(冬奧項目)
2、夜不閉戶(冬奧舉辦地名)
3、橫山遇雨水侵骨(冬奧項目)
4、冬奧場地質(zhì)量好(傳統(tǒng)零食)
5、再三落圈套(奧運標志)
6、莊稼喜往高處長(冬奧冠軍)
7、巍哉樓閣、屹立山巔(冬奧冠軍)
8、滑冰好處多(四字成語)
- 熱點
- 2022-02-15 14:14:01
- 熱點
- 2022-02-15 14:12:41
- 熱點
- 2022-02-15 14:08:33
- 熱點
- 2022-02-15 14:0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