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學術酒吧”活動在上海、北京、廣州等多個大城市興起。類似的學術交流和文化沙龍活動,在學校講堂、咖啡廳或書店中并不新鮮,但當它與酒吧相遇,產(chǎn)生了奇妙的碰撞。(10月27日央視新聞)
“學術酒吧”悄然興起,年輕人更加青睞“松弛學習”。在上海的“街壘Bunker”探討進化論,到北京的“宇宙客廳”暢聊哲學,去成都的“回答B(yǎng)ar”聽公益講座……輕松的講座氛圍、親切的知識傳播、激烈的思維碰撞,為學術交流帶來了新的發(fā)展空間,也為知識創(chuàng)新提供了新的土壤。在快節(jié)奏的城市生活中,開放包容的“學術酒吧”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了當代年輕人對思想共鳴和情緒價值的追求,已然成為他們學習工作之余的“精神桃源”。
“學術酒吧”盛行的背后是年輕人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更高追求。新時代青年在求知需求方面積極進取,學習已經(jīng)成為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從大學生嘗試“知識擺攤”,到青年“夜校”“午?!钡淖呒t,再到應運而生的“學術酒吧”,我們可以看到新一代青年主動延伸學習觸角,突破“信息繭房”,打破“專業(yè)壁壘”,使自己的思維視野、認知水平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步伐。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資深學者走進“酒吧”傳經(jīng)送寶,讓學術成為每個人都能觸及的“精神食糧”,成為推動社會文化進步的重要力量。
作為時下城市青年聚集的新文化空間,“學術酒吧”成為連接學術與生活的橋梁。學術不再局限于研究所與實驗室里,而是與每個普通人相關聯(lián)。研究員和教授走出“象牙塔”,通過講座普及讓學術真正回歸大眾;在校學生通過匯報交流,實現(xiàn)自我能力的展現(xiàn)與提升;在職工作者探索未知領域的學術知識,增添看待世界的新角度;酒吧從業(yè)者找到新的商業(yè)經(jīng)營理念和方式,為傳統(tǒng)行業(yè)的轉型升級尋找契機。學術討論與酒吧的相互融合,打破了傳統(tǒng)學術討論的嚴肅性和正式性,為年輕人提供了更加輕松自由的交流平臺。這種學習方式,不僅彰顯了知識交流的多種可能性,也豐富了文化消費市場的形態(tài),為學術發(fā)展增添活力。
學術走進酒吧,打破知識邊界的同時,保持“學術內核”是關鍵。每個人都是知識的傳播者和創(chuàng)造者。清華大學歷史系博士透過歷史的影像與影像的歷史觀察近代中國,《西游記》研究學者分享《黑神話:悟空》爆火背后精神底色與文化符號,應屆畢業(yè)生發(fā)起女性權益等多個領域的學術討論……無論是建筑學、心理學還是文學、哲學,“學術酒吧”的核心競爭力始終在于其松弛的學術氛圍和高質量的講座內容。作為傳統(tǒng)學術交流的一種有益補充,只有深入挖掘引進有深度的主題和優(yōu)秀主講人,時刻保持開放包容的姿態(tài),才能夠吸引更多的群體的參與。與此同時,要在不斷完善和規(guī)范中,厘清好學術的嚴謹性與酒吧的娛樂性,讓其健康發(fā)展成為我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孤芳不自賞,學知萬口傳。“學術酒吧”的意義和價值,在于大眾特別是青年群體濃厚的求職欲與新興的社交觀,需要我們以開放包容、應勢利導的態(tài)度來對待。未來,期待更多像“學術酒吧”這樣的新興模式在規(guī)范和發(fā)展中不斷涌現(xiàn),守住文化內核,成為連接學術與生活的獨特空間,碰撞出更多元的思想火花?。ㄌK旅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