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公布的《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強化基層應急基礎和力量。
基層社區(qū)、村鎮(zhèn)等是災害發(fā)生時的直接受影響區(qū)域,也是最早接觸和應對災害的層級。必須強化基層的應急基礎和力量,這樣才能確保在災害初期迅速、有效地進行應對,最大限度減少災害損失。要認真貫徹落實《意見》,加強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建設,奮力推動基層應急管理高質量發(fā)展,夯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第一道防線。
堅持預防在先。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預防工作是防災避險的基礎和前提。只有做好了預防工作,才能將災害的風險降到最低?!兑庖姟分赋?,提高基層安全風險防范能力的關鍵在于強化智能監(jiān)測預警系統(tǒng)。通過推動公共安全治理向事前預防轉型,基層將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手段,逐步提高預警精準度和風險監(jiān)測能力。同時,建立風險隱患“一張圖”,讓基層能夠及時掌握潛在的安全風險。要通過建立風險隱患“一張圖”,推動基層應急管理“網格化”,明確風險等級、威脅對象、管控責任、管控措施、預警條件,讓風險隱患“看得見、快管控、有閉環(huán)”,促進風險隱患精準化管理和智能化研判、管控。
完善力量體系。建設一支專常兼?zhèn)?、反應靈敏、作風過硬、本領高強的基層應急救援隊伍是提高基層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的重要保障。在完善救援力量體系方面,《意見》指出,依規(guī)配齊配強應急救援力量,優(yōu)化隊伍布局,構建“綜合+專業(yè)+社會”基層應急救援力量體系,推動力量下沉、保障下傾,在黨委和政府領導下,由應急管理部門統(tǒng)一指揮、調度使用。發(fā)揮屬地企業(yè)專職救援力量、微型消防站以及民兵、預備役人員、物業(yè)管理人員、保安員、醫(yī)務人員等作用,加強專兼職基層應急救援力量建設。同時,《意見》鼓勵社會應急力量的發(fā)展,明確各類志愿者組織、群團組織將被納入基層應急救援體系,并得到政策支持和業(yè)務培訓,確保社會力量能夠積極參與基層應急救援工作。要充分挖掘屬地資源,因地制宜組建基層應急救援隊伍,發(fā)展壯大救援力量,加強隊伍正規(guī)化管理,努力將基層應急救援隊伍打造成“家園護衛(wèi)隊”。
加強應急演練?;鶎討惫芾砉ぷ魍c多線長面廣,急難險重任務多,挑戰(zhàn)大。能否及時發(fā)現隱患風險、高效處置、全力減損,很大程度上折射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成色。在提升應急處置能力方面,《意見》強調了預案編制和演練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應根據本地災害事故風險特點,制定簡明實用的應急預案,明確各環(huán)節(jié)責任人和應對措施,并常態(tài)化開展演練,提升基層應急處置能力,確保群眾能夠快速反應和避險??萍假x能也是《意見》所強調的重要方面。基層將推廣“智慧應急”系統(tǒng),應用物聯網和大數據等技術,強化數據分析與應用,為應急管理提供智能化服務。此外,基層將配備新型技術裝備,提高基層應急管理的科技水平。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只有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各種風險隱患才能發(fā)現得了、處置得早、解決得好。要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持續(xù)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切實構筑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第一道防線。(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