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牡丹亭》是在法國演出最多的中國傳統(tǒng)劇目,中文世界僅有的全譯本《追憶似水年華》由江蘇的出版社推出,江蘇的蘇繡多次驚艷法國觀眾……在中法戲劇交融、文學交往、非遺交流中,江蘇地域文化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在法國閃爍著熠熠光彩。
互動交融,昆曲《牡丹亭》接力“盛開”
在世界聞名的“浪漫之都”巴黎舞臺上,《牡丹亭》中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故事40年來久演不衰。
1932年,問世300年的《牡丹亭》開始其在法語世界的譯介之旅。然而,正所謂“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直到1986年,著名昆曲表演藝術家張繼青領銜的南昆版《牡丹亭》首登巴黎,法國觀眾被深深征服。
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孔愛萍,用“轟動”來形容當時的演出盛況?!爱敃r,我們事先準備了翻譯字幕帶過去,但法國觀眾渴望欣賞原汁原味的中國昆曲,不想被字幕打擾,所以最終并未使用。”這個細節(jié)讓孔愛萍印象深刻,她驚喜地發(fā)現(xiàn),法國觀眾顯然看懂了這個中國故事,報以熱烈的掌聲,還有不少人在臺下感動落淚。
此次演出影響深遠,有觀眾一場不落追完全部六場演出,其中有人日后成了昆曲研究專家。也有像法國青年導演阿蘭這樣的“粉絲”,后來專程來到南京、蘇州等地,拍攝了張繼青《牡丹亭》舞臺紀錄片。這次演出的成功,也開啟了《牡丹亭》乃至昆曲在法語世界的傳播之門。
“1986年張繼青老師的精彩表演,在法國掀起了《牡丹亭》熱潮,幾十年熱度不減。自張繼青的《牡丹亭》演出之后,來法國演出最多的中國傳統(tǒng)劇目就是《牡丹亭》?!薄吨袊鴳騽 吩瓟z影記者吳鋼回憶道。
2023年9月,作為“文明遇·鑒:中國昆曲江蘇周”系列活動之一,南昆版《牡丹亭》時隔37年再度登上巴黎舞臺。大幕在經(jīng)久不息的掌聲中拉開,主演孔愛萍、施夏明足足謝幕7次。“張繼青老師已經(jīng)故去了,但那一刻我感覺到她就在我的身邊。”此時,孔愛萍早已成長為梅花獎演員,演繹著另一個精彩的“杜麗娘”。
經(jīng)典共鳴,文學交往點亮璀璨星空
法國當?shù)貢r間5月6日下午,在法國訪問的習近平主席將中國翻譯的法國小說作為國禮,贈送給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書籍,沉淀著文明。中法建交60周年,兩個大國之間的文學交往、心靈共鳴,留下了不少江蘇印記。
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是世界級的浩瀚巨著,被公認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次新的嘗試,開意識流寫作先河。目前中文世界僅有的全譯本,正是由江蘇譯林出版社于上世紀80年代開始翻譯,集結了整個法語文學研究界之力,由李恒基、徐繼曾、桂裕芳、袁樹仁、潘麗珍、許淵沖、許鈞等15位一流譯者強強聯(lián)合,才翻譯完成了這部近300萬字的作品。
“作為文學大國,法國獲諾獎的作家最多,這些法語經(jīng)典在國內(nèi)的出版,為中國一代人打開窗口看世界提供了豐富的樣本?!弊g林社經(jīng)典出版中心主任姚燚介紹,30多年里,在幾代譯者、編輯的努力與協(xié)作下,譯林的“法語文學長廊”里有《蒙田隨筆全集》《基督山伯爵》《三個火槍手》《茶花女》以及雨果精選集、加繆文集等一批影響世界的法語經(jīng)典在列,在國內(nèi)較早譯介了一批影響世界的法語經(jīng)典之作。
許鈞譯作《追憶似水年華》(四)、張新木合譯的《巴黎圣母院》、黃葒翻譯的《小王子》……江蘇的譯者源源不斷將法國經(jīng)典文學介紹到國內(nèi),與此同時,文學蘇軍也將法國作為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目標國之一。江蘇作家畢飛宇在法國擁有最多、最熱情的“粉絲”,《青衣》《玉米》《推拿》等作品陸續(xù)在法國出版。2017年,他被法國文化部授予法蘭西文學藝術騎士勛章,江蘇老一代作家陸文夫的《美食家》自1987年在法國出版后,數(shù)十年仍然是暢銷書、長銷書。
同為充滿詩性的國度,法國人對中國詩歌的興趣也極為濃厚。不久前,南京師范大學訪問團攜全新出版的《穿越詩歌的星空——60 位中法詩人雙語詩選》前往法國。在交流過程中,南師大出版社社長張鵬發(fā)現(xiàn),法蘭西學院的院士中有很多“中國通”,他們對中國文化飽含敬意,尤其驚嘆于中國當代詩歌至今仍保留韻腳,還能吟誦,他們認為在繼承詩歌傳統(tǒng)這方面,法國應向中國學習。
以“荷”為美,蘇繡飄香法國
起源于蘇州的蘇繡,迄今已有兩千余年的悠久歷史,與湘繡、粵繡、蜀繡并稱為“四大名繡”。近年來,國家級非遺項目蘇繡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江蘇省文聯(lián)副主席姚建萍的蘇繡作品頻繁走出國門,也在法國留下了一段佳話。
去年底,由法國文化部、法國國家藝術行業(yè)聯(lián)合會主辦的法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展在盧浮宮舉行,姚建萍刺繡藝術品牌攜蘇繡作品《蒙娜麗莎》亮相。在東西方蒙娜麗莎的首次“會晤”中,蘇繡將油畫、攝影、雕塑、國畫、書法的線條、結構、色彩、光影變化融為一體,與傳統(tǒng)刺繡針法的有機結合所展現(xiàn)出的獨特韻味及藝術表現(xiàn)力,令法國觀眾驚艷不已。
法國的刺繡藝術在全球享有盛譽。然而,蘇繡與法繡截然不同,后者是通過絲線將亮片、緞帶、寶石、珍珠等豐富材料結合,營造出具有強烈立體感的圖案,一層一層,錯落有致。而蘇繡的立體逼真及層次感,則是通過其獨有的劈絲技藝實現(xiàn)的,即將一根絲線劈細至一百二十八分之一,然后一針一線精心繡制而成。在法國的多次展覽中,令姚建萍印象深刻的是,許多法國人在第一天觀展后,第二天會攜家人再次前來,還會握著她的手,贊美這是“上帝之手”,因為蘇繡指尖飛舞的精工之技、精工之美,遠遠超出了他們的想象。
今年5月,“從北京到巴黎——中法藝術家奧林匹克行”中國藝術大展在巴黎拉開帷幕,展廳中最為顯眼的位置,展出著姚建萍歷時數(shù)年創(chuàng)作的蘇繡作品《荷露嬌欲語》。
“荷花是一種具有國際性語言的水生植物,世界上許多國家都盛產(chǎn)荷花,但形態(tài)和象征意義卻不盡相同,我希望通過蘇繡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表達以‘荷’為美、美美與共的中國思想?!币ㄆ颊f。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