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AV出品在线观看,亚洲精品在看在线观看高清91,久久青青91费线频观青,中文字幕激情欧美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和平徒步重返父輩救助南京同胞之地,揭秘危難時刻的“陳先生”為何留守?


          11月25日,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后代、安全區(qū)內守望相助中國同胞的后代,以及省市紅十字會、博西公司、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拉貝紀念館、北京東路小學、紫金草志愿者、紫金草女孩等社會各界150余名中外人士聚集在南京師范大學隨園校區(qū)大草坪上,以一場“感恩·南京安全區(qū)”國際和平徒步活動,感恩那些在南京的至暗時刻伸出援手的人們,激勵大家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令人動容的是,子女們來到南京尋訪父親工作過的地方,銀杏如畫,樹猶如此,在

          專訪中拼湊出《魏特琳日記》里的“陳先生”——溫暖而堅定的陳斐然。



          重走安全區(qū),

          8.6千米串起不可忘卻的記憶

          1937年冬天,留守南京的20多位國際友人成立“南京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與中方人士一道在南京建立3.86平方公里的安全區(qū),最多時收容了約25萬中國難民。其中,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今南京師范大學隨園校區(qū))院長明妮·魏特琳打開女校大門,用自己的雙臂為南京數(shù)以萬計的婦女兒童鑄起一艘“諾亞方舟”。

          據(jù)悉,國際和平徒步活動由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自2016年起開始發(fā)起舉辦,今年已是第七屆。當天,由紀念館主辦、鼓樓區(qū)委宣傳部、南京師范大學協(xié)辦的第七屆“感恩·南京安全區(qū)” 國際和平徒步活動,吸引大家以重走安全區(qū)的形式途經南京師范大學隨園校區(qū)、拉貝故居、鼓樓醫(yī)院、南京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舊址四處歷史見證地,全程8.6千米串起了南京安全區(qū)一處處重要地點,也串起一段段不可忘卻的記憶。

          徒步活動啟動儀式上,來自江蘇戰(zhàn)旗軍旅文工團的演員們用“沉浸式”的情景演出《我們不能忘記》震撼再現(xiàn)86年前的慘痛歷史與安全區(qū)內人道主義救援情形。演出通過情景表演講述掙扎在死亡線上難民們的驚恐、無奈和悲憤以及冒著生命危險救助難民的國際友人魏特琳等人的無私大愛。



          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常志強的女兒、首批“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常小梅來參與徒步活動?;貞浧?6年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常志強姐弟倆在安全區(qū)內被金大附中難民收容所所長姜正云夫婦收留照顧,她說:“今天我懷著感恩的心情來參加,感恩曾在南京大屠殺血雨腥風的歲月里守望相助的中國同胞與給予無私幫助的國際友人。如今,和平與發(fā)展成為當今世界主旋律,也是愛好和平的中國人民共同的美好愿景。作為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我們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共創(chuàng)更加美好的明天?!?/p>



          陳朝一

          《魏特琳日記》記載,

          他為保護幫廚歷經“九死一生”

          上午8:30,徒步活動在南京師范大學隨園校區(qū)大草坪開始。南京大屠殺期間,這里是專門收容婦女、兒童的難民收容所,美籍人士明妮·魏特琳擔任難民收容所所長、陳斐然擔任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總務主任,與程瑞芳等人不顧個人安危留守南京,冒著生命危險守護1萬多名婦孺不受日軍的傷害。



          陳斐然

          說到陳斐然,《魏特琳日記》《程瑞芳日記》中,魏特琳稱這位文質彬彬的男青年為“陳先生”或“F陳”。在南京淪陷前4個月,陳斐然就開始準備清空校舍、挖防空洞。一切他能想到的準備工作,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1937年9月8日,魏特琳在日記中寫道:“F·陳把他的家人送回老家,他們走的是漢口這條路。現(xiàn)在他無牽無掛,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了。”

          從9月20日開始,他一直在為制作美國旗幟忙碌中,在校園中插上美國旗幟,或許可以躲避不必要的侵襲。他跑遍了南京的主要商業(yè)街,發(fā)現(xiàn)都已關門,于是在城里找到裁縫開始制作。12月1日,8面美國旗幟已經做好,即將在第二天懸掛在學校的各個區(qū)域。人們把包裝好的書放在地下室,為可能到來的難民騰出地方。當時,陳斐然的心情十分凝重。魏特琳日記中記載,陳斐然說:“這好像是在準備一次葬禮?!?/p>

          12月13日,南京淪陷?!艾F(xiàn)有十二點鐘,坐此寫日記不能睡,因今晚嘗過亡國奴的味道。”根據(jù)《程瑞芳日記》,雖然陳斐然的房子被抄了,他被帶去廣州路,皮包也被拿走(里面只有幾毛錢),所幸被放了回來。陳斐然回來這件大大的幸事,魏特琳也記錄了下來,她寫道:“陳先生在上海路與廣州路交叉的十字路口被釋放。”安全區(qū)內還舉行了一個小小的感恩會,來慶祝他的死里逃生。

          關于這次“死里逃生”,陳斐然定居天津之后,小女兒陳朝一從未聽他提起過南京大屠殺,直到1976年?!?976年唐山大地震,天津也是重災區(qū)。我母親在那次大地震中過世。就那次大難勾起了阿爸的回憶?!卑纸K于提及,自己在南京大屠殺中經歷九死一生。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12月17日,侵華日軍闖入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明為搜查中國士兵,實際上卻是在尋找年輕女子。有些工人是剛雇來幫忙的,其中有一名工人手上有老繭,日本兵懷疑他是中國軍人,要把他帶走?!拔野终境鰩退f話,他說:‘他是Coolie(苦力)’。日本兵因此用腳踹他,把他拖到對面站著,又叫他跪著,隨后他被帶走了。”爸爸告訴陳朝一,當時難民區(qū)里人太多了,食堂人手不夠,這個幫廚就是他招進來的,自己要站出來保護他。

          陳朝一說,“阿爸英語很好,被帶走的路上一直用英語跟日本人解釋??赡苋毡救丝此娴氖且粋€讀書人,就把他扔下了車,讓他不許回頭,他聽到汽車的聲音越來越遠,知道這條命撿回來了?!?/p>



          陳斐然,攝于上世紀50年代

          為什么留在南京?

          “因為我的工作崗位需要我”

          12月23日,魏特琳寫道:“一旦交通通暢,我將讓F·陳離開南京,因為我覺得年輕人在這里非常不安全?!钡愳橙粵]有離開。陳朝一的大哥1937年11月24日出生?!段禾亓杖沼洝分杏涊d:1938年2月12日,陳斐然收到了來自汕頭的信,得知兒子已經降生。魏特琳寫道:“我們在實驗學校舉行了一個聚會。其間我們吃了上海帶來的橘子和爆米花,以慶祝F·陳生了個兒子?!?/p>

          但陳斐然一直忙于在安全區(qū)內奔走,解決免費大米發(fā)放的難題,解決紅十字會飯?zhí)玫膯栴},整理賬目,清點難民人數(shù),為難民授課 ……當他回家見兒子時,已是一年多之后的事情了。1939年3月31日,陳斐然離開了南京。魏特琳在日記中寫道,這是陳斐然五年來第一次回家鄉(xiāng),“他的夫人是1937年秋天離開的南京,他確實需要一個假期了”。

          陳朝一后來曾問過父親,那個時候能逃的人都逃了,你為什么還留在南京?陳斐然答:“因為我的工作崗位需要我?!?/p>

          陳斐然17歲就從廣東老家出來上學,一路念到蘇州東吳大學(今蘇州大學)。大學畢業(yè)后來到南京金陵女子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今南京師范大學)工作。一份陳朝一珍藏著的履歷表上記載,1930-1933年,陳斐然在江蘇蘇州東吳大學讀書,主修政治,第一副修經濟,第二副修教育。1934-1939年,任南京金陵女子大學事務主任?!拔野钟⑽暮芎?,他讀大二時,受南京金女大校長吳貽芳器重,畢業(yè)后到金女大做總務主任?!?/p>

          陳朝一還記得阿爸在南京拍的照片,就有一張是在金女大的花園里,“和魏特琳、當時南京金女大校長吳貽芳一起半蹲在鮮花前,他意氣風發(fā),西裝革履,十分紳士?!边@次來到南京,親歷父親工作和戰(zhàn)斗過的地方,坐在當年一般綠草如茵的草坪上,陳朝一感慨萬千,“重走阿爸曾經走過的南京安全區(qū),感受已經是國際和平城市的南京城的美好,這應該是在這座城市至暗時刻堅守在此救助同胞的他們最期望看到的?!?/p>



          陳家一行四人來寧

          資助南京大屠殺幸存者,

          從未忘記在南京工作的時光

          離開南京后,陳斐然輾轉成都、上海、長沙、天津等多地工作,但他和南京的情感聯(lián)系一直持續(xù)?!拔野謴哪暇┤チ顺啥?,在那期間,他還一直資助一對在南京大屠殺中的兄妹孤兒,胡學禮兄妹倆?!标惓粫貞?,解放后,胡學禮兄妹倆曾到家中看望恩人,“他們不忘我阿爸對他們的恩德。”陳朝一說,阿爸還曾保護過中共地下工作者,但這些事情他都沒有和家人說過。1977年初,陳朝一才十幾歲,家里來了一位客人看望陳斐然,兩人用老家的方言回憶著往事?!澳莻€人以前是地下工作者,那一次是來天津出差,順便看望阿爸的。他握著阿爸的手說,老哥哥,沒有你的保護,我沒有今天?!?/p>

          陳斐然從未忘記過在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的時光。1981年彌留之際,看到電視上吳貽芳,他笑了。“我就問,‘你認識她嗎?’阿爸回答‘嗯’,他還說了一句‘還健在,都挺好’?!?981年5月,陳斐然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76歲。



          陳斐然(左三)、魏特琳(右二)和吳貽芳(右一)

          父親對子女影響深遠,

          留下寶貴人生財富

          陳朝一的大哥陳朝壯,就是那個出生于1937年戰(zhàn)火中的孩子。陳朝一說,“大哥小時候曾經在南京上過幾年學,后來在西安上的航天學校,畢業(yè)以后一直在做軍工。”1965年,28歲的他響應國家號召支援三線建設,從事航天方面的科研工作。“大哥最像阿爸,一生都有大愛。他一年最多只能回來一次,出差的時候路過天津,小住兩三天。每次他回來,我們家就像過年一樣高興?!币恢钡?0歲,陳朝壯都在遵義為祖國的航天事業(yè)奮斗。2012年,他因癌癥去世。

          此次陳家一行四人來到南京參加行走活動,陳斐然的外孫女也跟著一起前來。其實早在1985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建成開放后,陳家人就曾到南京尋訪?!?985年,在國外看《世界報》上刊登程瑞芳侄女寫的一篇文章,其中有我父親陳斐然。我們都挺自豪的?!?/p>

          陳朝一印象中的父親,對待子女從來沒有怒氣,什么事情都是耐心地講,只要子女有點滴進步,就鼓勵?!八脏徖镏g都很羨慕,評價我阿爸:‘你的父親為人真好!’”陳朝一說,阿爸陳斐然生前常說,好兒女志在四方。他沒有給子女留下什么財產,但給了大家良好的品德:“一輩子做人要忠厚,要一身正氣。所以我們子女都很感激他。”



          家人們回到陳斐然工作的地方

          徒步啟動后,陳朝一和弟弟陳朝勇徒步前往南師大隨園校區(qū)內的魏特琳銅像前獻花。家里有一本父親生前留下的老相冊,上面有在當年金女大校園內拍攝的老照片。其中有一張是陳斐然和魏特琳、吳貽芳在校園內大草坪上蹲下來拍的合影。時隔86年,他們也蹲在同一地點蹲下來拍了張合影。陳朝一說,“第一次來到南師大校園,看看阿爸曾經工作過、保護過難民的地方,我心情很激動。如果我大哥還活著,今年86歲,能來這里看看該多好?!?/p>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校對 徐珩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xiàn)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gamelodeon.com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