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如何創(chuàng)新探索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9月23日,“文化+科技”助力中華文化走出去論壇亮相2023中國(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覽交易會。本次論壇以“數智賦能:文化走出去”為主題貢獻了一場思想的盛宴。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行業(yè)代表、文化及科技領域企業(yè)代表共聚一堂,共同探討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數字媒體、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文化領域的理念、應用與實踐案例,在互相交流中相互啟發(fā),為中華文化走出去提供新路徑和新動力。
作為論壇承辦單位,南京市文投集團副總經理聞一武在論壇上致開場辭。他表示,近年來,圍繞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南京市文投集團承辦了南京歷史文化名城博覽會,進行文化“走出去”南京探索。圍繞“世界文學之都”等南京文化主題,連續(xù)8屆舉辦中國南京周,走進米蘭、倫敦、紐約、巴黎等世界知名城市,弘揚中華文化、促進文明交流?!斑@些活動中,文化與科技的結合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也堅定我們持續(xù)探索文化與科技融合,讓傳統(tǒng)文化‘上云用數賦智落地’、煥發(fā)新光彩的決心?!苯衲辏暇┏鞘形幕瘮底只ㄔO最新成果——文都大腦在融交會上發(fā)布。聞一武表示,希望能與各界一起,助力中華文化走出去,與世界共享中華文化數字化成果。
論壇主旨演講環(huán)節(jié),五位國內知名學者、業(yè)內資深專家相繼走上講壇,他們各抒己見,圍繞論壇主題展開討論,發(fā)表獨到見解、凝聚智慧力量、激蕩思想火花。
AGI時代,如何擁抱跨文化傳播新生態(tài)
當前,通用人工智能(AGI)正在迅速襲來,呈現出“顛覆式”創(chuàng)新變革,不僅改變了傳媒方式,也深刻地影響著跨文化傳播的方式和效果。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傳播創(chuàng)新與未來媒體實驗平臺主任喻國明以“AGI時代跨文化傳播的新生態(tài)”為主題作分享。“AGI將成為未來社會的基礎設施。我們該如何應對這種重要改變?”對此,喻國明發(fā)表了個人看法。他說,其實AGI本質上不是對人類智能的碾壓和替代,而是對人類智能的一種致敬。
“AGI時代的傳播新生態(tài),需要我們換軌道、換場景、換引擎和換平臺?!庇鲊鹘淌诎l(fā)出呼吁,我們要積極適應AGI時代的傳播新生態(tài)、社會深度媒介化,重視生成式AI的潛力,以幫助我們理解這個充滿挑戰(zhàn)和機遇的新傳媒時代。對于歷史文化名城南京,喻國明也真誠送上寄語:“媒介共生的時代,我們需要更多連接彼此的平臺,促使文化走出去的方式手段更加豐富、活躍、有生命力。南京的特色文化資源深厚,期待南京出現更多的文化‘爆款’,推動中國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溝通文明?!?/p>
數字賦能,講好“城市客廳里的文明對話”
“博物館是一座城市的客廳。許多人了解一座城市,往往是從一座博物館開始的。比如,很多人來到南京,都會來到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館去看看?!爆F場,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白杰以“城市客廳里的文明對話”為主題作分享。他指出,數字時代,以博物館為“媒”,我們可以通過數字化的方式展示城市文化氣質,推動更多中華文化故事走向世界?!皵底址绞教峁┝吮憷訌娏藴贤?,兩座城市博物館可以鏈接兩個城市的市民。”白杰舉例說,首都博物館曾經與波蘭弗羅茨瓦夫國立博物館在展覽交流中,結下了兩國市民交流的佳話。
近年來,首都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總館共同主辦的“1420:從南京到北京”展覽,匯集了北京、南京的文物,吸引了很多市民觀展。白杰表示,數字時代也為講好文物故事提供了機會,通過越來越多的“雙城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可以更容易地感知和理解背后的故事、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再造”古都,從“城市記憶”遇上“當代科技”
科技賦予無限可能,但是如何復原一座古城?近年來,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首席研究員、感知與意識研究中心主任唐克揚采用新的思路,描畫古城的模樣,也由此提醒大家如何向世界更生動地講述中國古都故事?!皩τ诤芏鄽v史悠久的古都來說,圖像已經成了一切,現在我們看到的只是舊城市的影像。實際上,除了文字和圖像,我們存有的觸摸歷史的維度就是空間本身?!碧瓶藫P表示。
但是,當代人如何才能確認,古人是如我們所想的那樣在生活?“我們不僅僅需要復原當時的畫像,更重要的是復原當時的古人在怎樣的場景中去感知這樣的空間?!碧瓶藫P指出,我們不僅需要復原出當時的歷史場景,更要復原當代人理解過去的語境,“復原”出歷史空間跟如今的關聯,也就是讓當代人要能“穿越”回過去?!斑@種‘復原’,也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的文化。從今天回訪過去,我們可以獲得與我們祖先不同的智慧?!?/p>
點亮創(chuàng)意:人工智能“激活”傳統(tǒng)文化基因
人工智能如何與數字人文相互交匯,創(chuàng)造出更具創(chuàng)新性和影響力的文化傳播方式?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副院長、光啟集團聯合創(chuàng)始人季春霖從技術方面做了一系列分享。他說,“當前,人工智能在很多領域已經超過了人類的基本識別能力。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應用在創(chuàng)意交互、智能索引、知識發(fā)現、輔助設計等廣泛的場景,可以提升文化數字體驗、拓寬人文研究視野、賦能數字文化傳播,促進我們在更廣闊范圍內與世界的文化交流?!?/p>
鳳紋、荷花、蝴蝶、牡丹……這些傳統(tǒng)紋案元素,與人工智能可以碰撞出怎樣的火花?“我們通過自主構建的傳統(tǒng)紋案數據集,可以將來自全球幾十家博物館的信息整合提煉。提取這些要素,我們可以形成一個文化基因的庫,并可以研究它的歷史變遷。”未來,高質量大型藏品數據集的構建、AIGC圖像生成技術、大語言模型等技術在文化領域的應用,有著很大的研究與想象空間,我們激活中華文化基因、促進文明交流的手段也將更加豐富多樣。
數字化沉浸,助推城市IP國際傳播
數字化沉浸體驗已成為城市文化和品牌傳播的新趨勢,怎樣利用藝術+科技為南京的文化傳播賦能?中國廣告協會國際傳播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達領文化傳媒(上海)有限公司CEO 楊森發(fā)表了獨到見解。從荷蘭來到中國已經14年,他說,自己見證著數字化沉浸體驗助推城市IP國際傳播,也在思考其中的核心理念?,F在許多人都提到元宇宙,但是元宇宙到底是什么?“總之,我們認為,有效的沉浸體驗,首先需要觸動受眾?!?/p>
技術如何助推南京城市IP的國際傳播?楊森給出了自己的建議與思考?!拔覀兛梢岳肁R和VR技術制作國際版?zhèn)鞑ッ浇椋屇暇┑呢S富文物藏品與全球觀眾實現互動。我們還可以打造‘南京AI藝術燈光節(jié)’,在南京城墻用投影藝術作品,以國際語言講好古老的南京歷史文化?!?/p>
圓桌對話:“文化+科技”如何在國際新格局下講好中國故事
論壇的圓桌對話環(huán)節(jié),喻國明、季春霖、楊森與首都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張靚、江蘇省公共關系協會常務理事秘書長王俊共同展開了思想的碰撞。圍繞“文化+科技”如何在國際新格局下講好中國故事,他們紛紛展開探討,呈現出更多犀利見解。大家一致表示,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將讓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國、感知中國、與中國互動。
“文化是內核、科技是手段?!睆堨n以最近火遍全網的《逃出大英博物館》和實現亞運與古畫元素趣味碰撞的《丹青游》視頻舉例,稱這兩個故事值得借鑒之處,都是利用科技手段,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推向了更廣闊人群。王俊提出,我們要更多關注“人文經濟學”,南京可以更好地與文化、地理經濟相結合,打開傳播途徑、利用新手段,結合傳統(tǒng)文化資源創(chuàng)造更多創(chuàng)新應用場景。楊森進一步說,科技作為工具我們有很多用法,當前我們可以利用數字化沉浸式體驗,將中國文化翻譯成外國人更容易接受的體驗。季春霖表示,人文領域要充分發(fā)揮人工智能的優(yōu)勢,利用生成模型給出有一些比較有意思的創(chuàng)意,更大程度地激活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圓桌對話的最后,喻國明教授予以精彩總結:“新技術或者新現象的出現,是我們走向新未來的準備。今天的人們,更多需要多模態(tài)、體驗式的傳播過程,我們要迎接新平臺、開拓新路徑,讓媒介傳播更好地發(fā)揮時代價值?!?/p>
主辦方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