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蘭芷清芬間,古老的節(jié)日載著延綿千年的華夏記憶而至。賽龍舟、包糯粽、插蒲草,端午習(xí)俗凝聚深邃的文化內(nèi)涵,也能反映千百年前人們豐富多彩的生活。
臨近端午佳節(jié),新江蘇記者借省內(nèi)各大博物館館藏文物“穿越古今”,帶您一起追溯“何以端午”。
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遙想兩千年前,楚國郢城被秦軍攻破,屈原木然立于汨羅江畔,濤聲嗚咽,遠峰凄厲,悲憤的詩人縱身一躍,以身殉國。當(dāng)?shù)匕傩諡楸苊饨兴滞淌城蜃由眢w,向江中投擲糯米食物,并劃著龍舟打撈尸首。后來,為紀(jì)念屈原,人們將農(nóng)歷五月初五這一天定為端午。
屈原之于后世,是忠貞不渝的愛國者,亦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巍巍高峰?!耙卤辉~人,非一代也?!逼鋭?chuàng)作的“楚辭”詩體與《詩經(jīng)》并稱“風(fēng)騷”,情感之恣肆,氣勢之磅礴,為華夏文學(xué)開啟了極為隆重而輝煌的一幕。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傅抱石因崇尚屈原“抱石沉江”之氣節(jié),遂易名“抱石”。南京博物院現(xiàn)藏《楚辭山鬼圖軸》即傅抱石所作,取自《九歌·山鬼》。畫中山鬼眼眸盛情,側(cè)身回望,卻遲遲等不到來人。大筆蘸墨揮筆疾刷,橫涂豎抹,隱有風(fēng)雨如泣如訴之聲,聞之悵然。
每逢五月初五,鑼鼓聲起,刻上龍圖騰的木船在水面馳逐,擊鼓聲響徹兩岸,承載著人們祈福迎祥的美好愿景。
賽龍舟,尤在水系發(fā)達的南方,劈波斬浪了千年。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龍舟競渡盛行于吳楚越地區(qū),東漢之后擴大,到南北朝成為了全國性的節(jié)令活動。在吳地,龍舟也為另一位英杰揚楫。春秋吳國,伍子胥拜吳國大夫,西破強楚,北威齊晉,使闔閭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每逢端午,蘇州胥江兩岸,七里山塘,錦繡披掛,龍首高昂,遐邇振動。
舟行水上而不落,其背后的智慧從古人見窾木浮而來。南京博物院現(xiàn)藏獨木舟,被譽為“天下第一舟”,自常州市武進淹城遺址出土。古淹城城池三城三河,水路是主要通道,先民們刳木為舟,渡水往來,自得一派“水鄉(xiāng)”生活。
端午由來各本其源,除了“屈原說”“伍子胥說”之外,還有“惡月惡日驅(qū)避說”。農(nóng)歷五月天氣濕熱,毒蟲滋生且瘟瘴易發(fā),古時民間認為“端午到,五毒醒”,五月也因此被視為“惡月”“毒月”。流傳至今的許多端午習(xí)俗里,多出于避疫驅(qū)毒、祈福安康等目的。
端午飲雄黃的習(xí)俗,在長江流域地區(qū)極為盛行。雄黃是味中藥,藥性辛苦,既可外搽又可內(nèi)服。《荊楚歲時記》有言,“以菖蒲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芳香爽口,后拌上少許雄黃、朱砂等,就成了流傳甚廣的雄黃酒。
夏飲雄黃或蒲酒,冰鎮(zhèn)為佳。南京博物院現(xiàn)藏戰(zhàn)國時期的原始青瓷冰酒器,便可達到給美酒制冷的效果。冰酒器置于承盤,使用時在承盤內(nèi)放置冰塊,冰酒器內(nèi)加水,再將酒杯放進冰酒器的圓孔,冰降水溫、水降酒溫,杯中美酒變作解暑的夏日冰飲,愜意暢快。
雄黃用途,非飲而已。明馮應(yīng)京《月令廣義》中說,“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蛇之患。又以灑墻壁門窗,以避毒蟲?!笨梢娖潇畛局?。
談及祛除毒蛀,古人認為,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為五種毒蟲,俗稱“五毒”。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說:“插食盤架,設(shè)天師艾虎,意思山子數(shù)十座,五色蒲絲百草霜,以大合三層,飾以珠翠葵榴艾花。蜈蚣、蛇、蝎、蜥蜴等,謂之‘毒蟲’?!北藭r,“五毒文化”在民間盛行,出現(xiàn)了將端午節(jié)避除毒邪的需求與張?zhí)鞄熸?zhèn)妖除祟的法力結(jié)合起來的現(xiàn)象,在瓷器紋飾中可見端倪。
南京市博物館藏明五彩張?zhí)鞄煍匚宥緢D盤,張?zhí)鞄煶謩εc符碗立于樹下坡地上,四周繪蟾蜍、蝎、蛇等毒物,外腹壁繪有菖蒲葉、折枝石榴花、艾草等,五毒間繪其中。小小彩盤,寄托著人們祈求平安健康的質(zhì)樸心愿。
民間傳說中可避除毒邪的人物不止張?zhí)鞄熞蝗恕!堆嗑q時記》載:“每至端陽,市肆間用尺幅黃紙,蓋以朱印,或繪畫天師、鐘馗之像,或繪畫五毒符咒之形,懸而售之。都人士爭相購買,粘之中門,以避祟惡?!?/p>
端午懸鐘馗像的由來,據(jù)說與唐明皇有關(guān)。相傳唐明皇曾受瘧疾鬼作祟一個月,后夢見有大鬼捉瘧疾鬼而啖之,遂痊愈。他感念大鬼鐘馗,故命吳道子畫鐘馗捉鬼之像,通令天下端午節(jié)家家張貼,以除邪魔,護家安康。
揚州博物館藏《鐘馗圖》,為“揚州八怪”之一的黃慎所作。他筆下的鐘馗雙目炯炯,衣紋用潑墨粗筆勁掃,時急時緩中,動態(tài)神情躍然紙上。如鄭板橋為黃慎所題詩句,畫到精神飄沒處,更無真相有真魂。
端午時節(jié),祈求安康的愿望蘊藏在民間習(xí)俗里,家家戶戶過節(jié)的景象匯成“端午景”,流于街巷。五月前后,人們懸艾葉、掛菖蒲,泡百草湯澡以求化病祛災(zāi)。家中有孩童的,還會將五色絲線繞成長命縷佩戴在身上,直到六月六才剪下來,寓意“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
五月初時的“端午景”,在喧鬧集市,也在尋常人家。揚州博物館收藏的清代畫家顧讓畫作《端午景圖軸》,描繪孩童野外游玩的景象。他們或蹲地試探蟾蜍,或手揚蒲扇消熱,或躲在身后偷瞄,寥寥筆畫,孩子頑劣的天性和形神勾勒而成,趣意盎然。
端午與夏至比鄰,正是荷花初露的時候。與水為鄰的地區(qū),在端午節(jié)還有放荷花燈的習(xí)俗。荷香暗度,裊裊煙波系于水邊,迎來一場又一場水上盛會。船只喧囂疊著鼓聲,將荷葉上的水滴震落。古人愛在端午采蓮,一支盛大的隊伍在街巷里穿梭,行進間反復(fù)詠唱著《采蓮歌》,祈禱消災(zāi)納福。
六朝博物館藏南朝青瓷蓮花尊,是南北朝時期同類器物中最大、最精美的一只,堪稱青瓷之王。蓮花尊通體遍施貼花、刻花紋飾,重瓣與蓮瓣尖微上卷的形態(tài)生動細致,仰蓮或覆蓮交疊,將古人眼中的高雅蓮花完美地交融在器物之中。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wǎng)記者 柏麗娟 童棹凡 王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