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的菜市場歷經馬路菜場、大棚市場、室內市場的歷史變遷,部分市場距離上一輪標準化改造已過去十多年,硬件設施陳舊老化、室內布局不合理,讓周邊有買菜需求的市民倍感不便。近年來,常州按照“內部提升、原址改造、搬遷移建、規(guī)劃新建”四種模式,對菜市場實施分類提升改造,有效地改善了菜市場及周邊的環(huán)境面貌,極大地方便了人民群眾日常生活。
從1983年開市到2023年,位于天寧區(qū)茶山街道的朝陽菜場在3月29日這天正式搬進新家,開始試營業(yè)。新菜場命名為朝陽市集,占地面積2600多平方米,總建筑面積6000多平方米。市集墻面、內飾、LOGO設計等融入當?shù)亍八c橋”文化,兼具市井生活、時尚與藝術氣息,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前來打卡拍照。為解決老百姓買菜停車難問題,市集地面停車場配套50多個機動車位及100多個非機動車位,另外還有35個地下停車位以便不時之需。原先的朝陽菜場是茶山片區(qū)人氣最旺的菜市場,日均客流量3000-5000人次。新市集試營業(yè)的第一天不是周末,但來買菜、參觀的市民絡繹不絕,全天客流量達5000人次左右,相當于老菜場節(jié)假日的客流量?!袄喜藞霏h(huán)境雜亂一些,新市集的環(huán)境真的好太多了?!笔忻駥π率屑澆唤^口。
林勇2003年從安徽到常州,開始在朝陽菜場擺攤賣牛肉。生意逐漸興旺之后,他把家人接來在常州安家落戶。搬到新市集第一天,林勇家的攤位依舊顧客盈門。“來的好多都是老客戶,有的是來買肉,有的就單純來看看、認認位置,說下次買肉還來找我們?!绷钟抡f。
改衣服、配布料……這些小修小補的周到便利,也是百姓缺不了的“人間煙火”。年近六旬的郭文華在老朝陽菜場經營裁縫店已經30年。搬遷后的朝陽市集為老郭和其他手藝人留下了空間。市集管理人員介紹,原先老菜場的攤位和店鋪加起來有200多個,這次分流出去了一部分,目前新市集攤位和店鋪加起來有120多個,還留有一些空攤位,等試營業(yè)穩(wěn)定后,會繼續(xù)引進一批便民服務攤位。
截至目前,常州共新建和提升改造菜市場179家。新菜場干凈、敞亮、功能齊全,“煙火氣”與“高顏值”并存,其中不少菜場成為了新的“網(wǎng)紅打卡地”。武進區(qū)西湖街道綜合市場最早于2012年12月投入使用,市場面積為3800平方米。2022年,市場投入500萬元針對智能化、污水管網(wǎng)和文化氛圍進行提升改造。去年年底,升級后的市場開門迎客,成為武進區(qū)首家三星級農貿市場。
新北區(qū)玲瓏生鮮市集建成于2012年,營業(yè)面積4000平方米,服務周邊居民3萬余人。近幾年,市集進行多輪提升改造,在全面引進智慧化管理系統(tǒng)的基礎上,以“融匯、惠民、智慧、薈萃”打造文明市集,成為新北區(qū)農貿市場的示范引領標桿。
鐘樓區(qū)勤業(yè)五星生活市集2020年建成投入使用,總投資1.1億元,總面積達9500多平方米。場內配備中央空調、新風系統(tǒng)、水產區(qū)的凈化水源等,輔以智慧化的監(jiān)控、檢測、支付系統(tǒng),“智慧”與“顏值”并存,滿足居民多樣化、便利化需求。
“小菜場”裝著“大民生”。今年,常州計劃提升改造10家菜市場,讓市民把新鮮、滿意和幸福感一道裝進“菜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