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教育要善于從五千年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優(yōu)秀的東西,同時也不摒棄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養(yǎng)成為擁有‘四個自信’的孩子。” 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diào),新時代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把青少年培養(yǎng)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青年的樣子就是中國的樣子。國富民強,讓當代青少年有了“平視世界”的底氣?!捌揭暿澜纭辈拍茏粤⒆詮?。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青少年既要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又要善于學習世界各國優(yōu)秀文明成果,既不“仰視”發(fā)達國家的先行發(fā)展,也不盲目自大、故步自封。這就意味著,青少年需要真正擁有“四個自信”,堅定信心滿懷斗志,保持謙虛善于學習。
“平視世界”,首先要自信。今天的世界,各種思潮交流交融交鋒,對青少年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chǎn)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越是多元,就越要強調(diào)主心骨,教育事業(y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首要任務是幫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顆扣子,讓青少年從內(nèi)心深處厚植對黨的信賴、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從小打下“四個自信”的堅實基礎。
青少年思想活躍,思政工作須講方式方法。傳統(tǒng)文化是“四個自信”的生動表達。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蘊含了強大的文化基因和深厚的思想理念、價值觀念與民族精神,其豐富的表達形式為青少年喜聞樂見。今年開學季,不少學校以弘揚非遺文化作為開學典禮的主題,擊鼓明志、趣味燈謎、活字印刷……國術國藝的鮮活魅力,在青少年心中埋下文化自信的種子。
紅色文化,更能觸動青少年的靈魂。在江蘇,1700多處革命遺址、遺跡,成為許多學校開展教育的“第二課堂”。接受紅色文化熏陶,正在江蘇的青少年中蔚然成風,兒童劇“新安旅行團”亮相紫金文化藝術節(jié),引發(fā)熱烈反響;大學生在雨花臺義務講解英烈事跡,把信念激情傳遞給中小學生……紅色文化讓青少年在自主思考中,樹立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
榜樣的力量,也是青少年厚植“四個自信”的“好課本”。已走出校園的青年們,用青春奮斗為“四個自信”作出鮮明注解。脫貧攻堅事業(yè)中的青春汗水,白衣執(zhí)甲隊伍里的青春之花,“探月奔火”的航空青年……一批批青年聽黨話跟黨走、肯吃苦勤學習的人生選擇,影響了學弟學妹們的價值取向,讓自信在憧憬中傳承。
學校是培養(yǎng)“四個自信”的主課堂,教師是“四個自信”的領學人。讓青少年普遍建立“四個自信”,需要全體教師將其融入教學的全學科、全過程,真正做到立德與樹人并重;需要一批了解世情、國情、黨情、民情的思政教師,用思想引領學生,用理性啟迪學生,用親和影響學生,伴隨學生一同成長。教育工作者要胸懷“國之大者”,真正把青少年培養(yǎng)成為擁有“四個自信”的孩子,讓祖國的下一代既堅定又謙虛,有信心善學習,成長為不負黨和人民的棟梁之材。(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