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光明日報
- 編輯:吳嫣然
- 時間:2023-01-15 13:06:14
【大美中國】
如果從天空中俯瞰贛鄱大地,你會看見西北部有一段延綿起伏的綠水青川,飄逸出“山川相繆,郁乎蒼蒼”的美學意境。這里就是江西省宜春市。
宜春建郡于漢高祖六年,堂邑侯陳嬰奉命來此筑城立治,因“城側(cè)有泉,瑩媚如春,飲之宜人”,故名宜春。自古以來,宜春鐘靈毓秀、文脈延綿,素有“江南佳麗之地,文物昌盛之邦”的美譽,《滕王閣序》中的名句“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其人、其事、其物均典出宜春?!澳砸舜哼h,江山多勝游?!表n愈當年在此地擔任刺史時,留下了如此感嘆。
穿行于宜春城西南的明月山南麓,只見一路層巒疊翠,這里的萬頃竹海郁郁蔥蔥,山中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高達7萬多個/立方厘米,是國家標準的35倍,堪稱“天然氧吧”。
有人說:明月山是宜春的“后花園”。實際上,整個宜春就仿佛是建設在花園之中。在宜春,最令人心曠神怡的莫過于薄霧氤氳時行走在青山綠水、巨樹老林之間,那一條條玉帶纏繞著綠,一團團輕紗包裹著綠,那些飄然而至的潔白,似乎合謀著要把綠打包帶走,而綠似乎格外鐘情于這片佳麗之地。云霧散盡,山川清淑,綠色更綠。
據(jù)了解,宜春全市森林覆蓋率達57.09%,現(xiàn)有3個國家級生態(tài)縣,28個國家級、省級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qū)和旅游景區(qū),擁有“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wèi)生城市”等多張國家級生態(tài)名片。
特別是近年來,宜春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堅定不移貫徹新發(fā)展理念,持續(xù)深入推進國家生態(tài)文明試驗區(qū)建設,高標準打造美麗中國“宜春樣板”,在綠水青山之間,擦亮綠色發(fā)展底色。
如果說綠色是宜春的容顏,那么古色則是宜春的底蘊。
昌黎閣、多勝樓、鷓鴣巷、狀元洲、黃頗路,如今尋訪于宜春城的大街小巷,看見這一個個頗具古韻的地名,似乎正在訴說當年的往事;而市境內(nèi)的宜豐天寶古村、高安賈家古村、袁州南惹古村等諸多歷史文化名村,則如珍珠般散落在贛西的山巒之中,或處清幽山谷,或有蜿蜒溪水,或可聆聽古寺晨鐘,或能感受江右風雅。宜春的古色,在“家家生計只琴書,一郡清風似魯儒”的文氣中氤氳。
“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在宜春這片土地之上,綠色與古色交相輝映、人文與自然相映成趣,共同繪就出一幅天人合一的山水卷軸。
一山一水一閑暇,一草一木皆情語,今日之宜春,綠色更綠,古色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