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習近平總書記對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diào),要扎實做好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系統(tǒng)性保護,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即日起,荔枝新聞推出雙語微紀錄片《非遺有新人》第二季,追尋千年文脈的足跡,講述薪火相傳的故事,感知國潮風起的澎湃,讓非遺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閃耀全世界。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p>
不同于錦緞的華貴明艷,藍印花布自有一份沉靜清雅的美好,素樸明凈的意蘊,凝結(jié)的是百姓的生活向往,承載的滿是民風民俗的溫情。張仃贊其“有一種清新之氣,自由之氣,欣欣向榮之氣”。
南通濱江臨海,素來盛產(chǎn)棉花。時至明清,又逢藍草遍植崇川福地,染坊遍布鄉(xiāng)間集鎮(zhèn)。藍印花布在此得以繁盛,形成了“衣被天下數(shù)百年”的景象。歷經(jīng)歲月沉浮,藍印花布雖盛況難再,卻依然在這里代代傳承下來,南通也被稱為“中國藍印花布之鄉(xiāng)”。吳靈姝就在這里長大,如今也從父親手中接過了傳承藍印花布技藝的接力棒。
藍白之韻,人生底色
土生土長的南通姑娘吳靈姝,從小便浸染在這質(zhì)樸素雅、藍白交織的世界之中。對于小靈姝來說,印象最深的莫過于奶奶演示紡紗織布的嫻熟手法和父親終日圍著藍印花布的忙碌身影。
父親吳元新自16歲進入印染廠工作開始,就與藍印花布正式結(jié)緣,在守護藍印花布的道路上行且愈堅。1996年,吳元新更是辭去工作,一頭扎入藍印花布博物館的創(chuàng)建之中。這是一條搶救藍印花布的艱辛道路,同時間賽跑的吳元新很難抽出時間好好陪伴女兒。小靈姝對此很是不解與委屈,藍印花布都在生活中被淘汰了,為什么父親卻把所有的時間都給了它呢?藍印花布難道是父親的兒子嗎?
“藍印花布不是我的兒子,是你爺爺?shù)臓敔數(shù)臓敔?,它最大,你懂嗎?”這是父親的回答。盡管似懂非懂,但吳靈姝卻是深深地記住了這句話。大抵在這時,小小的藍白花種已悄然撒進吳靈姝心間,只待日后破土開花。
“其實,藍印花布對于那時的我來說是熟悉而陌生的?!眳庆`姝坦言幼時并未系統(tǒng)學習藍印花布技藝。但在父親的引導下,吳靈姝從小就培養(yǎng)出了對繪畫的興趣,練就了扎實的技能。這也為吳靈姝日后學習藍印花布技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布上青花的靈動綻放積淀了養(yǎng)分,為靛藍人生的自由起舞積蓄了力量。
大學時期,吳靈姝學習的是設計專業(yè),心中的藍白花種在滋養(yǎng)中破土。吳靈姝有更多機會去了解傳統(tǒng)文化與工藝,也愈加體會到藍印花布的魅力。大三在韓國建國大學交換時,吳靈姝在圖書館翻閱傳統(tǒng)印染的書籍,藍印花布的介紹躍入眼前。剎那間,自豪、激動與喜悅交織,吳靈姝在第一時間給父親打電話分享。這一次與藍印花布在異國他鄉(xiāng)的遇見,更讓吳靈姝清晰看見藍印花布的價值。
在北京上學的吳靈姝最初曾考慮留在北京,首都天地廣闊,亦能為藍印花布的傳揚做貢獻。但得知女兒這一想法的吳元新,很是憂心:如果深受家學陶冶的女兒不能潛心傳習藍印花布技藝,這一門技藝恐難有后繼。吳元新遂求援于馮驥才、韓美林等大家。受到各位名家的真誠鼓勵,更深感父親多年堅持的不易,吳靈姝在完成研究生學業(yè)后,最終做出了回到南通,跟隨父親從頭學習藍印花布技藝的決定。
布上青花,清麗綻放
藍印花布技藝主要分為刻板、刮漿、染色、刮灰、晾曬五個步驟??贪寮匆缘稙楣P,將紋樣刻于紙板,講究筆斷意連,以鏤空標記白色花型。其后,將刻好的花板附在白布上,防染漿從紙板上刮過,鏤空處的布面便貼上一層防染漿,在染色時方能不被上色。染完晾干后再以圓口菜刀刮去防染漿,白色花型顯露。最后經(jīng)過清洗晾曬,洗去浮色,一塊雅致的藍印花布才算是制成。
對于從小就在染坊中長大的吳靈姝來說,這些工藝似乎該是趁手的。但其中的不易只有真正上手了才能體味,當中的門道,只有練出了手感才能窺見。比如,刮漿時將防染漿抹在紙板上,一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剛開始練習的吳靈姝卻是不得其法,刮壞了不少紙板,既心痛又心急。破解之法何在?唯有勤練與堅持。
耐住寂寞,不怕受挫,戰(zhàn)勝放棄的念頭,才能熬過日復一日反復練習的枯燥。歷經(jīng)手腫、起泡、出血等修煉之苦,走完三年多的磨練,全流程的技藝方能稱得上合格,方能算是真正推開了藍印花布精湛技藝的大門。而入門后的探秘是終身的修行?!斑@是一直在路上的過程,藍印花布的歷史那么長,需要學習的還有很多很多?!眳庆`姝說道,帶笑的眼中流露著堅定。
也是在日日研習中,吳靈姝愈加感受到藍印花布的獨特韻味。藍印花布紋樣的鮮活正是源于手工,這是機器無法達到的。手工刻板的每一次下刀,都是匠人“鑄魂”的一步。同樣的花紋,不同人刻出來的氣質(zhì)并不統(tǒng)一,同一人每一次的呈現(xiàn)也不盡相同,細微處的調(diào)整皆為匠人情思的寫照。再言冰裂紋,其千變?nèi)f化的美亦是在手工操作中形成。刮漿后,防染漿在陰干的過程中自然形成裂紋,染液便在染色時隨著裂縫滲入,生出美麗冰紋。每一份冰紋都可謂獨一無二,堪稱藍印花布的靈魂。
初心不忘,銳意出新
在打磨技藝的同時,吳靈姝也在積極尋求創(chuàng)新,期望讓藍印花布再次走進人們的生活中,讓現(xiàn)代人感受藍印花布的美好。顏色上,不囿于藍白兩色,通過改變暈染次數(shù),豐富了由淺到深的色系。材質(zhì)的改變則是另一個重要的突破口,在輕薄的真絲、厚重的羊絨等材質(zhì)上的探索均有成功,打造的創(chuàng)新產(chǎn)品也贏得了年輕消費者的喜愛。
對于吳靈姝的創(chuàng)新,吳元新在贊賞的同時,更為操心的是拉住傳統(tǒng)的這根“風箏線”。“我就像放風箏一樣,我要把傳統(tǒng)的這根線拉住了。這樣,無論女兒怎樣在時尚與現(xiàn)代中放飛,都不會丟了根?!?/p>
父親的殷殷教誨,吳靈姝記得真切,亦有自己的思考??塘嘶ò?,用上黃豆粉、石灰粉等去刮漿,再用藍草染色,便是藍印花布了嗎?傳承人該堅守的不止是手工的外在形貌,更為重要的守住藍印花布的神韻與精髓。點線面結(jié)合是藍印花布的特色,如何將點線面通過排列、節(jié)奏、韻律等手法做好組合,展現(xiàn)東方之美,是吳靈姝樂于鉆研與堅持探索的方向?!皞鞒腥讼劝鸭妓囀睾?,才能去創(chuàng)新,這樣的創(chuàng)新才有意義,這樣的創(chuàng)新才不離本心。”
青出于藍,芳芽又生
傳承之路不止是守藝與創(chuàng)新,更有藍印花布的收集、保護與研究,各地傳承人群的培養(yǎng),藍印花布文化遺產(chǎn)的宣傳與發(fā)揚……這條長路,吳靈姝是同家人相伴而行的。95歲的祖母演示起紡紗織布依然嫻熟,父親更是一路前進的嚴師益友。在家庭氛圍的感染下,丈夫倪沈鍵放棄金融工作,毅然加入到藍印花布的傳承中,同吳靈姝相攜相助。隨著兩名女兒的出生,藍印花布的守護更添新生力量。
“兩個女兒的名字是文化學者馮驥才先生起的,一個叫抒染,一個叫美印,既是抒發(fā)對祖國美麗印染大業(yè)的情感,也是對她們的美好寄托?!苯衲暾祷⒛?,吳靈姝的大女兒刻了老虎紙板。這一紋樣也受到許多小朋友的喜愛,他們紛紛用這一紙板,做了老虎紋樣的藍印花布方巾。新的藍白花種已在更廣闊的天地間播撒、生長。
?。ū酒诰帉?姜弘毅 張紫珺 文稿/張紫珺 攝像/李慧 彭超 剪輯/李姍)
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wǎng)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