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市泗洪縣洪澤湖濕地(景區(qū)供圖)
風翻白浪,雁點青天字一行。漸入深秋,江蘇各地迎來了首批冬候鳥,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讓它們的身影在江蘇大地上畫出一幅“萬羽翔舞,歌鳴秋水”的美景。
在宿遷市泗洪縣洪澤湖濕地,成群的綠頭鴨、斑嘴鴨、紅骨頂嬉戲覓食,場面壯觀。保護區(qū)觀測發(fā)現,這批候鳥種類達十多種,數量達到2000多只,到來的時間比往年提前了近一個月。
洪澤湖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是華東地區(qū)最大的淡水濕地,每年都有大批候鳥在這里停歇、棲息、繁衍、越冬。與2013年科考數據相比,洪澤湖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原真性和穩(wěn)定性得到大幅提升,浮游動物和底棲生物分別增加了66%、62%,鳥類種類由147種增加到226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種類增加了1倍,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種類增加了近3倍。
鸕鶿 圖源 玄武湖景區(qū)
隨著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逐年改善提升,南京玄武湖早已成為都市中的鳥類天堂。在景區(qū)噴泉廣場,幾只鸕鶿悠閑地吹著風,亦或張開翅膀沐浴陽光。作為玄武湖常見的冬候鳥,這批“先頭部隊”的到來較往年提早了20天左右。南京玄武湖管理處辦公室主任戎飛霞說:“以往我們拍鸕鶿的時候,荷葉都已枯萎,但今年鸕鶿到得比較早,可以拍到綠荷配鸕鶿的畫面?!?/p>
白骨頂雞 圖源 玄武湖景區(qū)
此外,在玄武湖和平門濕地,綠頭鴨、白骨頂雞也已“著陸”,接下來,還會有鴛鴦等冬候鳥陸續(xù)到來。戎飛霞表示,景區(qū)會在主要的棲息區(qū)域做好生態(tài)的保護,比如在和平門生態(tài)島區(qū)域會保持生態(tài)島以及周邊的植物不做清割,為候鳥越冬提供更加豐富的食物資源以及較為隱秘的棲息環(huán)境。
反嘴鷸“鳥浪” 司偉 攝
在江蘇連云港市贛榆海州灣沿海濕地,成千上萬只海鳥在海州灣海面上凌空飛舞,隊形隨著飛舞千變萬化。他們正是這里的“??汀薄醋禚?。
反嘴鷸 司偉 攝
反嘴鷸是一種涉水鳥,又名反嘴鸻,因其獨特的上翹的嘴型而得名,被稱為“濕地精靈”。此鳥大部分冬季遷徙至非洲或亞洲南部,部分冬季停留在分布地區(qū)最溫暖的區(qū)域。
近年來,連云港沿海生態(tài)環(huán)境持續(xù)變好,已經成為候鳥遷徙的重要中途站點,吸引越來越多的鳥類在此棲息繁衍。連云港市沿海濕地處在候鳥遷徙的重要通道上,除了反嘴鷸,野鴨、大雁、大杓鷸、黑尾鷗等候鳥也陸續(xù)來此越冬,每年遷徙路過的候鳥超過30種。
大批候鳥飛抵條子泥 李東明 攝
同樣作為“國際機場”,鹽城東臺條子泥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路線上鸻鷸類重要中轉站,常年來此停歇、繁殖和越冬的鳥類多達400余種,超過百萬只。
眼下,這里也迎來最佳觀鳥季。成群結隊的候鳥和濕地美景相互輝映,形成了一道靚麗風景線,其中不乏勺嘴鷸、黑嘴鷗、黑臉琵鷺等多種珍稀鳥類。
豆雁 李東明 攝
“自從打造了‘條子泥720’,這兩年,條子泥的鳥越來越多,豆雁、紅嘴鷗等冬候鳥已經陸續(xù)到達?!背qv條子泥的生態(tài)攝影師李東明告訴記者。
紅嘴鷗 李東明 攝
李東明所說的“條子泥720”指的是“720畝高潮位棲息地”。這塊720畝開闊地,利用原有魚塘,進行微地形改造、裸灘濕地恢復,水位低淺、水草低矮,每逢漲潮,便會吸引大量水鳥棲息,已經成為“全球保護的最佳案例”。
(編輯 吳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