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陳佳博
十年春華秋實,十年滄桑巨變。從“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到“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祖國大地在“富起來、強起來”的號角下煥然一新。從“食為政首,糧安天下”到“教育興邦育萬世,立命立心開太平”,百姓在“吃得飽、穿得暖”的幸福中實現(xiàn)物質與精神的雙豐收。中國人民向“美”而行的蹤影,在紀錄片《為了更美好的生活》里處處有跡可循。
“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遙山皆有情?!薄帮L水寶地”秦嶺北麓、塞罕壩譜寫“綠色奇跡”;廠區(qū)亮了,“污染大戶”化身“治污先鋒”;長江變了,“等風來”變成“常態(tài)藍”……江山如此多嬌,怎能不令人心馳神往?;厥走@十年,生態(tài)文明地位之重前所未有,環(huán)境治理成效之好前所未有。如今,綠水逶迤,青山相向,抬頭可以望見繁星閃爍、飛鳥盤旋,低頭可以看見清水綠岸、魚翔淺底,一幅幅“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的圖景,在美麗中國的大地上徐徐鋪展。我們?yōu)閮|萬黎民計、為子孫后代計,像保護生命一樣保護自己的家園,用行動和結果詮釋“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市井長巷,聚攏起是煙火氣,推開來是人世間;鄉(xiāng)村蝶變,放遠看是大勢所趨,走近瞧是家和人興。過去十年,從奪取脫貧攻堅戰(zhàn)全面勝利,到開啟鄉(xiāng)村振興新征程,中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的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2.8萬個貧困村的面貌得到脫胎換骨的轉變。這背后離不開“廁所革命”不將就、醫(yī)療幫扶落實處、旅游村紅紅火火、直播間熱潮澎湃……“村看村,戶看戶,農民看干部?!彼渍Z朗朗上口,內容字字珠璣。無論是“新愚公”李保國,還是“大山的女兒”黃文秀,亦或是扶貧伉儷吳應譜和樊貞子,都飽含為民情懷,帶著使命和熱血為鄉(xiāng)親踏出脫貧振興的道路。
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這十年,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穩(wěn)定,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83公斤,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豐”景年年常在,“食”光歲歲常安。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越來越充裕、越來越豐富,從當年4億人吃不飽到今天14億多人吃得好,有力證實糧食安全穩(wěn)如磐石、“中國飯碗”越端越牢。
今天的美好生活,不是空洞的概念。它既是一種客觀理想,又是一種主觀構建;既有穩(wěn)定牢固的基石,又有拓展延伸的內涵。特教學校秉持“三心”育人,打開殘障學生的世界;鄉(xiāng)村教師堅持扎根一線,托起留守兒童的明天。我們對教育的重視與推崇,折射出人民對高品質生活的需要不再只停留于物質層面,更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裕。就像雷晶晶修繕雷厝建筑時的執(zhí)著、李紫柔夢見“坪坦書屋”時的欣喜……里面有人們對鄉(xiāng)愁和家土的眷戀,也有對詩歌和遠方的向往。心中有理想,腳下有力量。追求精神文明的這股“勁頭”,同樣也會反哺我們的物質文明建設,讓“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的形態(tài)照進現(xiàn)實。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奮斗的目標?!毕蛑篮玫纳钋斑M,能夠給予我們奮斗的力量。面向新未來,邁向新征程,我們團結一致,一往無前,定能過上更紅火的日子,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生活。(陳佳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