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畢業(yè)典禮上領誦蘇軾《定風波》勉勵學生到動畫片里王維的《紅豆》,再到廣大網友在社交平臺上用古詩詞作品分享生活……如今,古詩詞在互聯(lián)網里的出現頻率越來越高,一首首經過時間洗禮的經典詩詞,以“頂流”姿態(tài)強勢“出圈”,為日常生活注入浪漫的詩意。
把握內核,引發(fā)古與今情感共鳴。讓古詩詞活起來,應當注重把握內核,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融通古今,引發(fā)共情。“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們的人生際遇、喜怒哀樂,古人早已經歷,他們的淺唱低吟喚起我們的強烈情感共鳴,讓今人的情感在古人的詩句中得以安放。凝練的語言里,涌動豐富的情感和激蕩的思想,或是直抒胸臆,或是委婉含蓄,恰恰是“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語句給了我們智慧以及無限遐想的空間。
適應時代,豐富古詩詞表現空間。因時而興,乘勢而變,與時代同步。借助大眾媒介,《中國詩詞大會》《中華好詩詞》《詩意中國》等文化節(jié)目,激發(fā)了詩詞文化熱。《經典詠流傳》用“音樂+文化”的創(chuàng)新模式,賦予了詩詞新的生命力。同樣,互聯(lián)網上短視頻的流行,也讓古詩詞有了新的“打開方式”。同時,從音樂、舞蹈到戲曲、書法創(chuàng)作,都有圍繞古詩詞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形式多樣,各具特色,滿足了不同受眾的“口味”,表現形式的多元化打破了古詩詞古與今的隔閡,豐富了詩詞的表現空間。
常讀常新,遨游古詩詞尋回詩心。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經典之所以不朽,是因為它生長在讀者的心頭。在懵懂孩童時,覺得背誦古詩是師長強加的任務,只是“小和尚念經”罷了;在青春年少時,漸覺詩詞美好,“為賦新詞強說愁”,卻不懂個中深意;歲至中年,頓然覺悟,原來詩即人生,“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與其說,現如今古詩詞“火了”,不如說經典歷久彌新。“白晝談詩夜講詞,諸生與我共成癡。”送別詩、邊塞詩、田園山水詩;詠物詩、記行詩、詠史詠懷詩……總有一款詩詞能直抵人心,喚醒我們的文化基因。古詩詞適合一讀再讀,不厭其煩,常讀常新,滋味綿長。
徜徉詩海,意蘊深永直抵人心;穿越千年,滾燙詩意火熱“出圈”。中華民族有浩如煙海的文化“寶藏”等待被激活,煥發(fā)光彩與魅力,彰顯文化自信。希望這些文化寶藏也像如今的古詩詞一般變得“曲高和眾”、雅俗共賞,重回屬于自己的巔峰。(程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