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工作座談會在南京召開。2022年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啟動,江蘇段是重點建設區(qū)之一。這是黨中央、國務院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新舉措,是推動新時代長江文化繁榮發(fā)展的一項重大工程,也是江蘇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高質量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的動力源泉。江蘇高質量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應當積極借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的前期經驗。
一是科學規(guī)劃、合理布局長江文化展示體系,強化岸線生態(tài)空間的動態(tài)串聯功能。長江生態(tài)空間的靜態(tài)展示,對長江文化歷史豐富性和時代承繼性的展示效果遠沒有動態(tài)串聯來得好。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要堅持規(guī)劃引領、科學布局,將視野轉向更廣闊的地理空間中,在多樣化的生態(tài)岸線串聯中高質量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在接下來的建設中,江蘇長江沿線各城市要大力推動自然風貌、歷史人文、現代生活等生態(tài)岸線的融合發(fā)展,強化長江兩岸三點一線、船舶文化和橋梁文化動態(tài)融入的串聯式布局,加快推進以自然生態(tài)空間、物質性與非物質性文化資源為重要載體的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從而促使江蘇段長江文化的蓬勃發(fā)展,并為科學規(guī)劃、合理布局江蘇段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文化展示體系提供基礎。
《從秦淮河到揚子江——古代南京段長江文物特展》
二是加強歷史風貌與現代景觀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豐富江蘇段長江文化遺產的精神內涵。歷史風貌與自然景觀、現代景觀的創(chuàng)造性建設,可以促進江蘇段長江文化多樣展示,也是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的必然要求。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必須依托沿線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整合江蘇段具有長江文化身份識別功能的載體資源,以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這一具象化表達體現、詮釋并豐富江蘇段長江文化遺產的精神內涵。從這一點出發(fā),江蘇需要在保護、傳承長江文化資源的基礎上,采用“微改造”的“繡花”功夫,既承襲歷史風貌又融入現代創(chuàng)意,使得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能夠集文化價值與審美情趣于一體。同時,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歷史與現代的交融建設,讓人們在走進長江文化歷史的過程中感受時代的創(chuàng)造精神,進而發(fā)揮長江國家文化公園豐富江蘇段長江文化遺產精神內涵的作用。
三是以文旅深度融合賦能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打造獨具特色的文旅品牌。把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打造成新時代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新平臺,就需要弘揚并講好江蘇的長江故事,而講活長江故事的關鍵在于堅持文旅深度融合發(fā)展。加快對長江江蘇段沿線城市旅游資源的梳理,如2021年6月,南京市編制完成《長江經濟帶南京段長江文化旅游融合發(fā)展概念規(guī)劃》,對長江南京段文化旅游資源進行了梳理、提煉。加大對長江江蘇段沿線城市的長江文化活動的宣傳力度,打造極具江蘇長江特色的文化活動。把握好長江中下游唯一濱江游輪線路,以水岸聯動的旅游新形式打響“長江傳奇”品牌。加強長江文化帶江蘇段文旅融合深度發(fā)展,打造如“水韻江蘇”等一系列獨具江蘇特色、影響力較強的文化旅游品牌。
四是構建長江文化實體與數字傳播“雙場域”,提高江蘇段長江文化傳播的實效性。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能夠進一步提升長江作為中華文化標識的傳播度和影響力。數字化網絡傳播時代的到來,促使以數字技術賦能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成為必然趨勢。實體與數字傳播的“雙場域”,指在統(tǒng)籌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的過程中,同步規(guī)劃設計能夠借助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等技術的數字場域,將長江文化傳播內置于大眾的數字化生活方式之中,起到提高江蘇段長江文化傳播實效性的作用。當前,長江文化的數字化建設在江蘇已經拉開序幕,如張家港已經著手規(guī)劃建設長江數字文化博物館,搭建長江流域文旅數字資源專題庫。但從江蘇乃至全國來看,長江文化的數字化建設仍然處于起步階段。接下來,江蘇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江蘇段長江文化的數字化建設,推進長江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長江文化資源數字化平臺建設、數字化文物實時展示等,打造集線上線下于一體的長江文化體驗與呈現系統(tǒng),以適應未來不斷拓展的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大數據應用場景。
南京長江大橋南堡南側下方的親水圓環(huán)景觀橋
五是完善還江于民的長江文化融合發(fā)展空間,保持并深化文化惠民的活力。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不僅是為了充分激活長江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系統(tǒng)闡發(fā)長江文化的精神內涵、深入挖掘長江文化的時代價值,還是為文化惠民的宗旨而建。因此,江蘇積極探索在已有文化空間的基礎上不斷完善還江于民的長江文化融合發(fā)展空間,使得文化惠民工程的活力得以保持并深化。具體說來,進一步發(fā)揮長江生態(tài)資源的主導作用,推進長江歷史文化、山水文化、船舶文化等與自然生態(tài)資源的融合;加快還江于民建設以實現人居環(huán)境改善、城市長江文脈保護的有機統(tǒng)一;加強濱江綠道建設和遺址修復;提高濱江生活生態(tài)空間的建設水平,使得江蘇段長江文化更好地融入生活、惠及民眾。
文/秦宗財
(作者系揚州大學中國大運河研究院運河文化品牌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學長三角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