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25周年、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1周年、黨的二十大即將召開……7月2日,第十二屆江蘇書展在“歷史的脈動”中拉開帷幕。走進書展,讀者為眼前的一抹抹深邃動人的“紅”,久久流連駐足。
蘇州主展場,“閱讀新時代 喜迎二十大”主題館里,500多種、1.6萬余冊精選主題圖書織成紅色書海,凝神翻閱的有耄耋老者,也有紅領(lǐng)巾少年,初心與信仰在此傳承。最靠近場館入口的一排書,被堆疊成精巧的書花造型:黨章和“足跡”(記述習近平同志地方工作經(jīng)歷的圖書)組成心型,象征不忘初心;紅色書脊搭出了“閱讀”的字樣,左右兩扇“翅膀”的寓意不言自明:造燭求明、讀書求理,閱讀要腳踩大地,也要插上理想的翅膀。
“這四部書,近期剛剛出版發(fā)行,記述總書記在正定、福建、浙江和上海四地的工作‘足跡’,很受黨員干部歡迎。” 鳳凰出版?zhèn)髅焦煞萦邢薰靖笨偨?jīng)理金國華笑著說道。相較于“新時代 新經(jīng)典”主展臺上的圖書,兩側(cè)展臺的圖書更適合普通讀者閱讀:重溫偉大建黨精神的《覺醒年代》,匯聚60年間近千幅農(nóng)民漫畫的《小漫畫 大時代:小康》,帶你“一起上冰雪”的《我的冬奧故事》……金國華介紹,很多讀者在這里看中樣書后,再拿著書名到銷售處下單,主題館的很多圖書都是今夏“暢銷款”。
走過十二年的江蘇書展也一直在追求,如何讓吳韻書香有更豐富的承載形式,比如除了讀書,還可以讀圖。
蘇州主展場里,兩條“紅色長廊”引人駐足?!皻v史的脈動——百年江蘇紀實影像藝術(shù)展巡展·蘇州站”,從細節(jié)深處輝映時代光芒:1930年,蘇州船娘搖著櫓,穿過京杭運河上的斑駁石橋;1936年,新安旅行團團員車儀用石灰粉在墻上寫下“生產(chǎn)”,教農(nóng)民識字;1953年,南京市民乘馬車、戴草帽、搖蒲扇,優(yōu)哉游哉,去中山陵玄武湖游玩消暑;1984年,常熟碧溪婦女繡花邊、搞副業(yè),“碧溪之路”生動彰顯……光影無言,卻全息再現(xiàn)了崢嶸的歷史。
“我平時也喜歡攝影,看到攝影家曉莊拍攝的1962年南京長江大橋建設者和1968年大橋通車典禮的照片,感到很震撼。黑白照片里,工人們牽著繩索向上攀爬,我能想象那種篳路藍縷的艱辛、那份親手建設國家的驕傲。還有大橋的‘定妝照’,曉莊老師竟把公路橋上掛著毛主席畫像的彩車車隊、鐵路橋上奔馳而來的火車、長江江面上的輪船盡收鏡頭——又沒有無人機,怎么做到的?后來我才知道是拼貼起來的。向創(chuàng)造歷史、見證歷史的前輩們致敬!”南京師范大學新傳院研究生陳昊贊嘆道。
1968年 長江大橋通車典禮車隊過大橋 曉莊 攝
另一條紅色長廊是“為人民畫像”展。五四運動的“人民海洋”,包著頭巾、揮著鐮刀的新中國“主人”,青藏鐵路兩側(cè)的牧民與牛羊,因黨的關(guān)懷而歡欣溫暖的十八洞村貧困戶……這些精選自年度好書《為人民畫像》的美術(shù)作品,詮釋了江山與人民的“互為表里”。
“媽媽,‘人民的脊梁’是什么意思?”展墻前,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景城學校四年級學生李承鑠好奇提問。
李承鑠告訴記者,他是第三年來江蘇書展打卡,這會兒,他的小推車里已經(jīng)躺了好幾本書,包括全七冊的《大唐興亡三百年》,和“科幻作家走進新國企”中短篇小說精選《大國重器》?!按髧仄鳎褪窍瘛煅邸h鏡那么厲害的東西。” 李承鑠告訴記者,他也很喜歡“為人民畫像”展中,關(guān)于開國大典和功勛人物的油畫,“畫得好逼真,我看了好久好久。在書展買書也很便宜,原價400多元的圖書,只花了一百多塊。書展真好,我以后還會來?!?/p>
誠然,室外30多度的高溫沒能消融江蘇人自帶的書香氣息,展館里,目力所及之處,是各個年齡階段的海量讀者。無形無色的書香,在這里找到了最具體生動的形象:人們“隨書賦形”,站著,坐著,靠著,涂畫著,玩賞著……傾聽紅色故事宣講,也是書展上的一種“閱讀”姿態(tài)。
淮陰師范學院附屬小學音樂教師張佳槿,經(jīng)過層層選拔,站上了江蘇書展“強國復興有我”百場閱讀推廣活動的舞臺,她的宣講主題是一位她再熟悉不過的家鄉(xiāng)人——“您是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小小少年,是‘面壁十年圖破壁’的進步青年,是挽救我黨與危難存亡之際的偉大革命家,更是操持國家繁重事務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人民的好總理……”
為了講好周總理的故事,張佳槿和她的團隊在素材積累、故事剪裁、多媒體運用、意象提煉方面做了精細的思考。她聲情并茂的宣講里,一個小小的細節(jié)讓臺下讀者沉默、感動:1966年春,河北邢臺地震,68歲的周總理前往災區(qū)慰問,發(fā)現(xiàn)群眾迎著風站著,請群眾轉(zhuǎn)過身來,背著風站,自己迎著冷風講話……
國有史、方有志、家有譜。本屆書展上,省方志辦帶來了“常州紅色人物家譜系列展”,常州三杰、徐向前、華羅庚、談葆文所在家族的珍貴家譜悉數(shù)展出。玻璃櫥窗里,樸素的線狀冊頁,娟秀的毛筆字體,動人心魄的紅色英名……讀者們凝眸良久。
“這是全國范圍內(nèi),家譜作為地方史志資料首次走進書展,也是革命烈士家譜文獻首次向全社會公開?!笔〉胤街巨k公室黨組書記、主任左健偉說。他告訴觀展的讀者,家譜的意義不容小覷,能進入家譜的往往是對社會作出貢獻、道德上足以垂范的家族人物,否則甚至要被逐出家譜。家譜還常常包含家風家訓,如惲氏家譜有家訓“務遵矩矱,取敬師友,可致大成”,意思是務必遵守規(guī)矩,敬重師友,這樣將來才可有大成就。
“紅色”書香,在書展上氤氳四散,不絕如縷?!耙浴〖摇姟蠹摇浴易V’映‘國譜’,希望紅色家譜帶給讀者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與感召,激勵我們在優(yōu)良家風熏陶中厚植忠誠品格、涵養(yǎng)家國情懷!”左健偉說。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馮圓芳 吳雨陽 實習生 劉紫璇 陳昊∕ 文 王悅謀 趙宇 宗祺∕ 視頻 余萍 趙亞玲 陳儼∕ 攝
(編輯 邵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