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政府自去年初上臺以來,拋棄了其前任一頓亂拳式的打法,轉而采用挑撥離間等的方式,希望拉攏歐洲盟友一起對付中國。然而,美國的盟友并不總是鐵板一塊,歐盟內部還是有不少政治人物保持清醒認識。
據(jù)香港《南華早報》報道,當?shù)貢r間6月27日,比利時首相亞歷山大·德克羅參加了由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舉行的座談會,談到俄烏沖突、歐盟的外交政策等。當被主持人問及歐盟國家是否應采取更強硬的對華政策時,德克羅警告稱,應該以不同方式看待每一個國家,不要將中國與俄羅斯放在同一個地緣政治籃子里,“我認為,我們最不應該做的就是像背離俄羅斯那樣背離中國”。
▲比利時首相亞歷山大·德克羅(法新社)
報道稱,德克羅還特別強調,他主張延續(xù)歐盟的對華政策,即把中國視為合作伙伴、競爭者和對手。這個看似有些擰巴甚至自相矛盾的定位,來自歐盟2019年3月出臺的《歐中戰(zhàn)略展望》政策文件。文件把中國定位為“目標一致時的合作伙伴”、“在技術領導力方面的經濟競爭者”和“推廣其他治理模式選項的制度性對手”,盡管中方強調始終將歐方視為伙伴而非對手。
德克羅發(fā)表上述言論之際,本月的歐洲格外忙碌,一系列峰會接踵而至:歐盟峰會、七國集團(G7)峰會、北約峰會。中國沒有“出席”任何一場峰會,卻又像一個無處不在的出席者,是其中的重要話題——顯然,這些話題對中國來說并不是友好的。
例如,在G7峰會上,美國就提出了一項企圖替代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方案“全球基礎設施與投資伙伴關系”,盡管外界普遍認為這個計劃“不靠譜”。而在即將召開的北約峰會上,將公布指導北約未來10年發(fā)展的新戰(zhàn)略構想,從目前媒體披露的消息看,這份文件除把俄羅斯列為“主要威脅”外,還將首次點名中國,試圖應對所謂中國對北約構成的“挑戰(zhàn)”。
因此,在當前東西方幾乎走向對立的大環(huán)境下,德克羅能說出上面的那些話已屬不易。
在《南華早報》這篇報道之下,許多網(wǎng)友發(fā)表評論對德克羅表示贊賞。有人說,“他說的有道理,沒有渾濁的主觀性,發(fā)表的意見清晰客觀”,“在一群令人毛骨悚然的好戰(zhàn)分子中,他發(fā)出了孤獨而理智的聲音”。但也有人悲觀地指出:“這些家伙對華盛頓影響不大。事實上,華盛頓現(xiàn)在被戰(zhàn)爭販子和理論家占領。世界正處于十字路口。”
▲網(wǎng)友留言截圖
無獨有偶,據(jù)彭博新聞社網(wǎng)站6月26日報道,荷蘭首相馬克·呂特參加完歐盟峰會后說,他反對因中國對待國內事務的政策而重新考慮與中國的貿易關系。他說:“你不能與那些沒有達到我們標準的國家斷絕關系……我們必須與美國密切聯(lián)系,同時制定自己的對華政策?!?/p>
▲荷蘭首相馬克·呂特(新華社發(fā))
眾所周知,作為老牌發(fā)達國家,比利時和荷蘭均是歐盟創(chuàng)始成員國,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還是歐盟總部所在地,兩國還是歐元區(qū)國家、北約成員國、申根協(xié)定國……這兩國體量雖小,卻是歐洲政治版圖上不可小視的存在。
荷蘭智庫克林亨達爾國際關系研究所的分析師雷姆·科特威格認為,比利時和荷蘭領導人的言論,表明歐盟內部在對華政策上不斷擴大的分裂。科特維格說:“這不是巧合,因為它意在影響G7討論,并且(可能)抵制北約戰(zhàn)略概念中過于強烈的反華言論?!?/p>
事實上,西方政治人物的理性表態(tài)很多時候無非是他們權衡利弊后的客觀表述。彭博社的報道就指出,荷蘭是與中國生產鏈聯(lián)系最緊密的歐盟國家之一,荷蘭政府經濟分析機構中央計劃局近日警告說,與中國的貿易爭端將給荷蘭帶來高昂的成本。
但能做到從事實出發(fā)客觀表述,而非像某些政客那樣睜眼說瞎話,有時候也挺難得。對這些聲音,我們應適時報以掌聲。
(編輯 蔣文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