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湖南省汨羅市龍舟表演賽上,隊員們奮勇爭先。
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攝(資料圖片)
圖②:四川省華鎣市實驗幼兒園的小朋友在體驗額頭點抹雄黃酒。
邱海鷹攝(資料圖片)
圖③: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玉泉區(qū)通順街小學學生在制作布老虎。
丁根厚攝(資料圖片)
圖④:5月2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融安縣雅瑤鄉(xiāng)章口村村民制作的五彩粽子。
譚克興攝(新華社發(fā))
圖⑤:端午香囊、布老虎、掛件等手工藝制品。
郭小良攝(影像中國)
又是一年端午至,蘭條薦浴,菖花釀酒,天氣尚清和。人們吃粽子、飲雄黃、插艾草、戴香囊、劃龍舟……“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痹谶@個與偉大詩人相關聯(lián)的節(jié)日里,我們不妨讀讀古詩古詞,讓粽香伴著書卷氣,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品讀傳統(tǒng)文化、過好傳統(tǒng)佳節(jié)。
——編 者
賽龍舟憶屈子
競渡詩
盧 肇(唐)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fā)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一條龍舟貫通古今。龍舟的特征表現(xiàn)在龍頭、龍尾上,此外還有各種裝飾。每逢端午,事先要修龍舟,訓練水手,到節(jié)日再進行龍舟比賽。
關于端午的起源,說法甚多。過去比較通行的解釋為了紀念屈原。近代學者研究證明,端午節(jié)的許多活動早在屈原之前就已存在,其起源可能是為了祭祀水神或龍神,賽龍舟與古人對龍的圖騰崇拜有關。后來各地又根據(jù)自己的歷史文化對端午起源作了自己的解釋,而紀念屈原是比較流行的說法。
包粽子吃五黃
乙卯重五詩
陸 游(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荊楚歲時記》記載:“夏至節(jié)日,食粽?!边@里的“粽”就是粽子,后來改在五月初五吃。說明吃粽子的習俗最早應是在夏至。
據(jù)載,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所以粽子又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所以又有“筒粽”的稱呼。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用菰葉包黍米,因水中含堿,稱堿水粽。到了唐代,粽子更有顏值,出現(xiàn)了錐形粽、菱形粽。宋朝時,已有果品入粽,還出現(xiàn)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狀造型的時尚。元、明時期,粽葉從菰葉變革為箬葉,以后又用蘆葦。到如今,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紅棗;南方則有鮮肉、火腿、蛋黃等。
除了粽子,江南各地流行吃“五黃”或“五紅”。五黃一般是指5種帶有“黃”字的食品,比如黃酒、黃魚、黃鱔、黃瓜、咸鴨蛋黃等。五紅是指5種紅顏色的菜,譬如莧菜等。
插菖蒲懸艾草
浣溪沙·端午
蘇 軾(宋)
輕汗微微透碧紈,
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云鬟。
佳人相見一千年。
端午是入夏后第一個節(jié)日,氣溫上升,正是疾病多發(fā)的時期。民間習俗認為五月有“五毒”,即毒蛇、蜈蚣、蝎子、壁虎、蟾蜍。
進入農(nóng)歷五月,長江流域是梅雨季,雨多、溽熱、潮濕,易產(chǎn)生霉變。在黃河流域,害蟲現(xiàn)身,北方最怕干旱,旱則百蟲生。艾草和菖蒲具有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醫(yī)藥功能,因而受到青睞。今天許多地方的民俗中,仍延續(xù)著相關傳統(tǒng),如門前插菖蒲、懸艾草,喝雄黃酒等。
浴佩蘭畫童額
漁家傲
歐陽修(宋)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jié)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鸝時一弄,猶瞢松,等閑驚破紗窗夢。
蓄蘭沐浴和懸艾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除毒之俗。據(jù)《大戴禮記》載,五月,“蓄蘭為沐浴也”。此俗流傳至唐宋時代,端午也被稱為浴蘭之月。一般來說,人們是用煎蒲、艾等香草沐浴。比如,在嶺南地區(qū),苦草麥藥或艾、蒲、鳳仙、白玉蘭等比較常用;在湖廣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
畫額,是指用雄黃涂抹小孩子的額頭。孩子不可飲酒,故用雄黃抹在小兒額頭,借雄黃以驅(qū)毒。
斗百草采雜藥
學士院端午帖子
蘇 轍(宋)
尋芳空茂木,
斗草得幽蘭。
歌舞纖絺健,
嬉游玉佩珊。
端午節(jié)有許多游戲,除劃龍舟外,還有射柳、擊球、斗草等。斗草時,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為贏;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再換一葉相斗?!都t樓夢》第六十二回“香菱斗草”就是此類游戲。端午采藥由來已久,浙江某些地方稱端午為“送藥節(jié)”。
碧艾香蒲處處忙,細纏五色臂絲長。端午在歷史長河中踏浪而行、至今不輟,其豐富的節(jié)俗內(nèi)容不僅蘊含著深邃厚重的文化底蘊,更承載著一代代人的鄉(xiāng)愁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