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是歷史的保存者和記錄者,也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博物館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激發(fā)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堅定全體人民振興中華、實現(xiàn)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
“讓文物說話”,無疑能幫助我們厚植文化自信,增進家國情懷。如何“讓文物說話”,則是一道需要不斷用探索和創(chuàng)新來作答的實踐考題。
“讓文物說話”,要強化“價值認同”。文物往往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和時代價值?!白屛奈镎f話”,首先需要強化公眾的“價值認同感”。無論是古代的書畫典籍,還是近代的紅色物件,每一件文物背后,常常會有一段引人入勝的故事。這些故事,向我們訴說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訴說著革命先烈不怕流血犧牲、敢于奪取勝利的精神品質(zhì)。因此,我們應加強對文物的保護和研究,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探尋蘊藏在其中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髓,以此來強化公眾的“價值認同”。同樣,也要通過策劃觀眾感興趣的展覽,為文物賦予更多的時代價值,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博物館,在潛移默化中強化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
“讓文物說話”,要讓文物“出圈”。讓文物“出圈”,就是要讓文物插上科技“翅膀”,走入線上、走入熒屏,走入百姓生活。這兩年,全國多地博物館加快數(shù)字化建設進程,先后上線“云展覽”,讓觀眾足不出戶就能享受“云端藝術盛宴”。春晚上一曲《只此青綠》,將存于故宮博物院的傳奇畫作《千里江山圖》搬上舞臺,綜藝《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熱播,讓文物故事以公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融入百姓文化生活,影視和綜藝等藝術手段為文物賦予了更深刻更生動的內(nèi)涵。故宮博物館的中秋禮盒,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文博IP”更是獨辟蹊徑,用創(chuàng)意給觀眾帶來驚喜。未來,我們也希望文物“出圈”衍生出更多“新玩法”,讓文物煥發(fā)新的生機。
“讓文物說話”,要用文物講好中國故事。文物出海展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世界舞臺展示的良好契機,也是打造文物外交品牌,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的有力途徑。近年來,“漢風——中國漢代文物展”“秦漢文明展”“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等展覽揚帆出海,受到海外觀眾的追捧,我們在一次次世界舞臺上的亮相中厚植文化自信。“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fā)展?!庇梦奈镏v好中國故事的同時,也要將國外文物“引進來”,在互相融合中探尋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在相互借鑒中讓文物煥發(fā)新的光彩。
“凝練文明基因、闡發(fā)傳統(tǒng)價值、厚植文化自信、助力民族復興?!边@是考古在新時代的新使命,我們也期待,未來的博物館不斷守正創(chuàng)新、揚帆出海,讓更多國人感悟浩瀚中華文明,澎湃文化自信。
(周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