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運河春天小區(qū)里的獨居老人、孕產婦、血透患者、精神障礙者等‘七類人員’共有21人,每一個人具體房號和聯(lián)系方式我們都有……”具體負責宿遷市湖濱新區(qū)運河春天小區(qū)封控工作的基層干部自信地說。而這一切都得益于前期宿遷市各地普遍開展的“敲門”行動,算好了“民情一本賬”,把群眾冷暖記心上。
4月12日,省委書記吳政隆在常州調研時指出,“完善社區(qū)管理兜底性措施,不斷查漏補缺,織密扎牢疫情防控網(wǎng)?!睂嵤虑笫堑刂v,與傳統(tǒng)的自然村居相比,城市社區(qū)小區(qū)、農村新型社區(qū)居住人口復雜,人員來自“五湖四海”,走向“四面八方”,是最熟悉的陌生人。這類群體的基本面是什么樣,有哪些需要重點關注的人員,如何保持有效溝通等等,都需要基層社區(qū)深入思考,細致研究,抓緊落實,把人員都摸上來,把情況都理出來,把問題都找出來,動態(tài)掌握民情民意,考驗的就是宗旨意識、民生情懷和初心使命。
當前,疫情防控形勢仍然嚴峻復雜,守好城門、管好院門、看好家門的任務依然比較繁重。越是在工作壓力大、情況復雜的關鍵時刻,我們越要保持清醒認識,舍得拿出足夠時間和精力做好一些基礎工作,補齊短板,堵塞漏洞。如果我們不掌握小區(qū)居民的基本信息,開展工作就不可能做到胸有成竹。如果我們不清楚特殊群體的分布情況,關愛措施就不可能做到精準施策。如果我們不明白群眾路線的深刻內涵,服務百姓就不可能做到發(fā)自內心。
不可否認的是,基層的真實情況離不開大數(shù)據(jù)的支撐,更少不了硬作風的擔當,靠的就是廣大基層黨員干部用腳步去丈量,走進千家萬戶,說盡千言萬語,把活情況、真狀況全面大排查、大起底。圍繞抓黨建促鄉(xiāng)村振興工作,按照“三個走遍”要求,落實領導干部帶頭調查研究、下訪接訪、結對幫扶等制度,深化“走村不漏戶、戶戶見干部”等制度,做到用腳步丈量民情,站穩(wěn)群眾立場。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對村(社區(qū))黨組織書記的要求更高、更具體、更緊迫,提戶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提情知策既是高遠的工作目標,也是具體的工作標準。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泵鎸π鹿诜窝滓咔椋鶎痈刹课ㄓ邢驴喙?、出實招,把疫情防控的“民情一本賬”記在心頭、放在桌頭、抓在手頭,才能真正做到為民服務知難而進、知行合一。(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