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本輪疫情期間,很多居民都積極投身于社區(qū)抗疫工作,其中少不了許多年輕的面孔。
有兩位99年出生的小姑娘,不僅都在封控期間度過了自己的23歲生日,也各自多了一個新身份:“大白”和“團長”。
在上海松江,99年出生的蘇鈺這段時間多了個新的身份:社區(qū)“大白”志愿者。4月11日上午,社區(qū)通知進行全員抗原檢測,蘇鈺立刻做起了準備。
隨著本輪疫情形勢逐漸嚴峻,她的父母先后加入社區(qū)志愿者服務隊。作為黨員,蘇鈺也緊隨其后。
如今的她,已經(jīng)先后參與多輪社區(qū)核酸、抗原檢測,也會幫助居民收垃圾、發(fā)放物資,對各類任務都已駕輕就熟。
小區(qū)有一百多棟居民樓,劃分為11個片區(qū),由11位黨員志愿者牽頭分組負責。蘇鈺所在的第11組,當天負責15棟樓的試劑發(fā)放。遇上不會做檢測的居民,尤其是老人,蘇鈺和志愿者們也會幫助他們完成檢測。
當天,上海的最高氣溫突破30度。跑完第二棟樓,蘇鈺已經(jīng)有點氣喘吁吁。
蘇鈺說,每次在聽到居民對她說謝謝、辛苦了的時候都很開心,連爬樓梯都會變得輕松起來。
在長寧區(qū),同樣99年出生、上個月剛過完生日的曾筱最近也多了個新身份——社區(qū)團購“團長”。當“團長”并不容易,居民需要什么、找誰買、訂單被取消后和居民解釋退款,每一項都很煩瑣。 這天下午,社區(qū)居民團購的牛奶到了,等曾筱核對好名單,在居委、志愿者們幫助下挨家挨戶配送完,天已經(jīng)快黑了。
回去的路上,曾筱的電話又響了起來,通知她中午沒送的訂單今晚會配送。
社區(qū)團購“團長” 曾筱:喂,你好,我們(小區(qū))老人比較多,怕吵著人家睡覺,所以希望白天能夠(送貨)。
匆匆道別后,“團長”曾筱準備抓緊吃個飯,然后處理下一個訂單。
疫情期間,像這兩個姑娘一樣,很多充滿陽光的年輕面孔都出現(xiàn)在了抗疫一線,為成功打贏這場抗疫之戰(zhàn)奉獻著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