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草綠,清明祭掃正當時。
文明祭掃的倡議、詩韻清明的虔誠、“云端”寄哀思的新時尚......最好的傳承是融入,最美的綻放是歷久彌新。
最好的懷念是記得。清明節(jié)期間,或傳統或新潮的祭掃方式,是對話先人,更是審視當下,亦是期待未來。從嚴從實從細的疫情防控,來自方方面面的力量匯聚,講述著中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國家溫度;東航墜機事故發(fā)生后,來自黨中央、社會各界的關注與祈禱,解讀著中國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的國家擔當;清明前夕,一一次呼叫81192,請返航……,則見證著中國人致敬犧牲“重于泰山”的家國共情......哀思也好,懷念也罷,儀式是節(jié)日的最好標識,節(jié)日是民族底蘊的最好解讀,祭奠的哀思是對義無反顧寸寸足印的感念,更是對負重前行有英雄的致敬。
最好的傳承是融入。洛川的饃、江南的青團,折柳贈別,蕩秋千......舌尖上的分享,故事里的共情,又或者是生活里的共鳴,同一個節(jié)日,不同的相逢,卻有著情感的相通。追思先人的民族共識,敦親睦鄰的民族品質,向往美好生活的民族自信。誠如剛剛閉幕的2022年北京冬奧會,疫情席卷之下,用體育競技共話“一起向未來”,又如此時此刻堅定信心與決心,堅決遏制疫情反彈反復的攜手向前;更如將青山綠水“變現”的“兩山”實踐,讓世界看到了一個更加文明更加務實的新時代中國......春天的節(jié)日,用希望的色彩點綴日子,讓奮發(fā)的身影寫實承繼的內涵。
最美的綻放是歷久彌新。節(jié)日文化是流動的歷史,現代文明助推節(jié)日的前行。無論是《最閃亮的坐標》全網重大主題宣傳活動,還是一幀幀鼓勵文明祭掃的MG、H5,鮮花換紙錢,植樹寄相思,網絡云祭掃......物件換崗,但祭奠不缺席,“互聯網+”過清明,成為此刻這個節(jié)日的新儀式,也是世紀疫情之下,關愛生命,共待美好明天的新使命。清新過清明,為傳統的儀式賦能文明新風尚,讓傳統文化與當代文明同頻共振,重整行囊生生不息。
寫在清明,秉持敬畏之心,一同感悟“生命至上”的深意,綻放文明之光,讓清明更清新。(文/佟小雯 沙畫/靜海E評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