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江蘇省淮安市清江浦區(qū)以“傳承紅色精神,凝聚奮進力量”為主旨,創(chuàng)新打造“紅色輕騎兵”黨史宣講隊伍,宣講隊員們身著紅馬甲、背著綠挎包赴機關、入校園、走企業(yè)、下社區(qū)、去農村、進商圈,在基層一線為黨員群眾提供常態(tài)化服務,內容豐富多彩,形式活潑多樣,深受廣大干部群眾喜愛。截至目前,已宣講500余場次,受眾達3.6萬余人次,“紅色輕騎兵”已成為活躍在淮安大地上傳承紅色精神的一支先鋒力量。
順勢而為、依托資源,組建守初心的“紅色輕騎兵”。堅持把隊伍建在基層、把課堂設在基層、把陣地用在基層、把服務落在基層。整合人才資源組團建隊。整合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老支書、老戰(zhàn)士等豐富的人才資源,緊緊依托基層黨組織,組建了由政治素質高、奉獻意識強的121人組成的16支紅色黨史宣講隊,構建了“區(qū)級紅色黨史宣講團、鎮(zhèn)街宣講隊、村居宣講員”全覆蓋組織網(wǎng)絡。依托紅色資源設堂開講。城區(qū)擁有蘇皖邊區(qū)政府舊址、周恩來童年讀書處、淮陰攻城陣亡將士紀念亭等著名的紅色遺址,流傳著徐佳標舍身堵槍眼、解放淮陰城等許多動人的紅色故事,這些紅色資源為“紅色輕騎兵”創(chuàng)設“家門口”課堂,開展黨史宣講提供了生動鮮活的教材。利用陣地資源借勢發(fā)力。各街道建起紅色黨史文化長廊、黨史展廳、黨史講亭等黨史學習教育陣地,這些陣地為“紅色輕騎兵”發(fā)揮作用搭建了平臺、創(chuàng)造了條件,同時也讓陣地資源更加“活”起來,更好地為基層黨員群眾服務。下沉服務資源便民惠民?!凹t色輕騎兵”常年活躍在基層,他們穿梭大街小巷,走到哪里,哪里充滿著紅色精神的光芒,極大地方便和滿足了基層黨員群眾對紅色黨史的渴求。
乘勢而上、整裝齊發(fā),創(chuàng)建擔使命的“紅色輕騎兵”。堅持“四個融入”,促進“紅色輕騎兵”勇?lián)姑?、善于?chuàng)新、爭作貢獻。將學黨史融入宣講載體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實境+實景”“線上+線下”黨史宣講載體,宣講員們帶領基層黨員群眾、學校師生走進劉老莊八十二烈士陵園、蘇皖邊區(qū)政府舊址等處舉辦實境課堂教學;開展詩歌詠黨史、演出學黨史等實景宣講,情景再現(xiàn)地講述黨的光輝歷史,深受大家歡迎。積極運用信息化手段創(chuàng)新學習形式,宣講員趙萬林制作發(fā)布黨史微視頻40多部,宣講員嚴師超創(chuàng)新開設黨史“云”課堂,有效破解疫情影響,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心入腦。將學黨史融入基層組織建設。結合“主題黨日”活動、遠程教育“固定學習日”,宣講員們將學習黨史納入基層黨員教育培訓,著力提升基層黨員的政治素質和黨史修養(yǎng)。將學黨史融入“兩在兩同”建新功行動?!凹t色輕騎兵”將課堂搬到經(jīng)濟發(fā)展一線、項目建設現(xiàn)場,為黨員干部踐行“兩在兩同”助力添勁。吳光明、吳忠蘭等宣講員積極配合社區(qū)開展疫情防控;宣講員毛鳳嶺創(chuàng)立的“毛爺爺工作室”和宣講員馬桂華創(chuàng)立的“馬大姐家事調解室”成為基層治理的“好幫手”。將學黨史融入為民辦實事。宣講員們積極引導黨員群眾開展志愿服務,宣講員漆耀亭組織社區(qū)共建單位100余名黨員參加志愿服務,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200余件;他們還把宣講黨史與關心下一代工作結合起來,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小紅帽撿垃圾”“小黃帽管交通”等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中,在每個孩子心中播下紅色種子,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深化轉化。
借勢而發(fā)、久久為功,鍛造過得硬的“紅色輕騎兵”。建立健全機制,落實有效措施,促進“紅色輕騎兵”常態(tài)長效建設,提升“紅色輕騎兵”整體素質,努力鍛造一支“過得硬的紅色輕騎兵”。強化政治建設。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工作,突出把學黨史、悟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把講黨史與辦實事緊密結合,推動黨史宣講沿著正確的方向運行。建立完善“四個一”工作制度,即制訂一份年度系統(tǒng)性宣講計劃、每季度組織一場宣講交流研討會、每半年開展一次宣講觀摩活動、每年度組織一次“雙十佳”評比。去年“七一”前夕,舉辦“紅色輕騎兵在行動”集中展示活動,表彰“十佳宣講隊長”和“十佳宣講隊員”,樹好“紅色輕騎兵”的整體形象。強化綜合保障。加強投入保障,區(qū)財政每年撥出專項經(jīng)費,保障“紅色輕騎兵”的日常運轉;加強培訓保障,通過邀請黨史專家舉辦專題講座、開展“主題黨日”活動、贈閱黨史參考用書、撰寫學習心得等形式,不斷提升“紅色輕騎兵”的政治素質和專業(yè)水平;加強組織保障,每年均對“紅色輕騎兵”隊伍進行調整,做到優(yōu)勝劣汰,源源不斷補充新鮮血液。(王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