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延河水慢慢解凍,萬物在黃土地復蘇。走進抗大舊址簡陋的窯洞教室,看到手工粗制的講臺和教具。經(jīng)過時光沉淀,革命先輩用青春之汗水澆鑄民族復興的革命理想依然熠熠生輝。”陜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盧青在日記中寫道。她說,這不是自己第一次去延安,但是感觸最深的一次。
黨史學習教育期間,陜西師大充分挖掘陜西紅色資源,推出6集系列主題微宣講視頻《延安·青年》。從策劃、撰稿、籌拍、制作到發(fā)布,歷時6個月,18名宣講員講述,60余位師生參與,前往寶塔山、棗園革命舊址、延安革命紀念館、瓦窯堡革命舊址等10余個紅色革命基地……青年學子身臨其境,講述延安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在排除萬難中創(chuàng)造的輝煌奇跡,獻禮建黨百年。
“當我站在革命舊址,講述那里的故事,書中所寫同眼前所見產(chǎn)生碰撞,心靈被深深震撼。共產(chǎn)黨人把敢于犧牲的奮斗精神和腳踏實地的苦干精神留在這片土地,賦予了它偉大、雋永、催人奮進的力量?!睂πv員、食品工程與營養(yǎng)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李夏凝來說,每一次出發(fā),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禮,一次深入信仰的“沉浸式”體驗。
民族危亡之際,愛國青年如何抉擇?紅色延安,緣何成為愛國青年爭相奔赴的“圣地”?延安青年,如何走與工農(nóng)結(jié)合之路?“每一期視頻我都會認真看。通過身邊同學的講述,這些問題的答案更容易入腦入心?!毙侣勁c傳播學院本科生楊華說。
“因為制作《延安·青年》,第一次把一秒鐘分成24幀來看。每期視頻,都要一幀一幀反反復復看,來來回回修。”視頻上線后在校內(nèi)外引起熱烈反響,盧青和同伴們高興得合不攏嘴,用她自己的話說,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順利出生一樣開心。
與此同時,來自陜西師大20個培養(yǎng)單位的百余名學工干部和輔導員,也如火如荼地籌備著“訴黨史·映初心——百年百講”黨史學習教育專題微課的策劃錄制,向全校青年學生發(fā)出黨史學習“動員令”。翻開百年黨史,一頁頁動人的紅色家書,在老師們的講述中,重新“活”了起來。
李大釗、夏明翰、方志敏、江竹筠、鄧稼先……20余封紅色家書,字字凝結(jié)著老一輩革命家熾熱的家國情懷,句句訴說著老一輩革命家的志高于天的革命理想?!耙环饧視褪且蛔S碑、一種精神、一種傳承。20個人才培養(yǎng)單位‘接力’傳遞,2萬余名學生分享熱議,紅色家書已成為青年學生學習了解黨的奮斗史、接受中國革命傳統(tǒng)教育、堅定實現(xiàn)中國夢理想信念的十分鮮活、有感染力的微‘金課’。”陜西師大黨委學工部副部長祁斌業(y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