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快報訊(記者 徐夢云)84 年前,一群勇敢的國際義士挺身而出,冒著生命危險,挽救了無數(shù)鮮活的生命。84 年后,第八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將至,他們的后代們依舊心系南京,紛紛點燃蠟燭,緬懷逝者。
△ 克里斯 · 馬吉(左)和他的華裔養(yǎng)女
約翰 · 馬吉曾擔任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分會主席和南京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委員,設立難民傷兵醫(yī)院,參與救援了 25 萬多面臨被屠殺的中國人。如今他的孫子克里斯 · 馬吉說:"84 年前,我的祖父留守戰(zhàn)火中的南京,幫助眾多中國難民。他用攝影機冒死記錄下南京大屠殺動態(tài)影像。我祖父留下的電影幫助世人了解了戰(zhàn)爭的殘酷,他的人道主義精神和無畏的事跡也一直激勵著我們家庭幾代人。我希望即使在風雨如晦的時期大家也不忘記互相伸出援手,永遠珍惜持久的和平!"
△ 伊麗莎白 · 威爾遜 · 希辛
羅伯特 · 威爾遜是南京大屠殺期間鼓樓醫(yī)院唯一的外科醫(yī)生,他送走妻子和女兒,毅然決定留下來幫助南京難民。近期他的女兒伊麗莎白 · 威爾遜 · 希辛發(fā)來郵件:" 我一直很想念南京的朋友,我們的家人最近都生活的都不錯,希望南京各位親愛的朋友也是如此。阿卡迪亞醫(yī)院衛(wèi)理公會教堂致力于紀念我的父親,我認為這是我們進行燭光紀念儀式的最理想的場所。感謝各位在國家公祭期間繼續(xù)向南京大屠殺期間幫助難民們的我父親和其他的外籍人士致敬!"
克里福德 · 特里默是當年鼓樓醫(yī)院一名內(nèi)科醫(yī)生,是展開醫(yī)療救治工作的中堅力量之一。近日,特里默醫(yī)生的后代們手持白燭,佩戴著紫金草徽章與公祭胸章,在家中舉辦了一場燭光祭。在郵件中斯蒂芬 · 莫瑞斯 · 特里默這樣寫道:" 我和我的夫人艾米向南京人民致以最真摯的問候。我們很榮幸能在過去被邀請參加國家公祭儀式。我的祖父母近 30 年來都把南京當成自己的家,我的父親也在那里出生和長大,所以南京和南京人民在我們心中有著特殊的地位。84 年前南京人民就具有堅韌的品格,今天依然用堅韌、善良和同理心,向我們展示了追求和平、和諧的未來的情懷。"
約翰 · 拉貝是南京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的發(fā)起者,并擔任主席。1937 年,約翰 · 拉貝就是寒冬黑暗里的燃燈者,如今,他的后人也為他點燃蠟燭,以紀念他當年冒著危險救助了成千上萬條生命的大愛之舉。他所著的《拉貝日記》揭示了日軍的血腥與殘暴,體現(xiàn)了人類的正義與良知。近幾年,拉貝家族也一直延續(xù)著與南京這座城市的情誼,把 84 年前生死考驗下的善良、勇敢和正義傳承下去。
84 年前,國際義士的善舉,讓他們永生金陵。84 年后,他們的后代繼續(xù)傳承大愛,讓和平永生。
在日本,有很多人在為傳遞這段歷史,幾十年如一日默默地做著貢獻。公祭臨近,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給他們寄去了一幅書法卷軸——《和平宣言》。收到禮物后,他們紛紛表達了感謝與對和平的期望。日本神戶南京心連心會代表宮內(nèi)陽子說:" 往年我們參加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的時候,曾經(jīng)對青少年們誦讀的《和平宣言》記憶猶新。當時不曾記錄下來,如今看到這些四字一組的詩文,頓時明白了其中的內(nèi)容。書法寫得非常好,從中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力量。感謝紀念館,我將在最近舉辦的學習會上展示這部作品。連續(xù)兩年沒能訪問南京很是遺憾,我們會看著這幅作品回想南京,認真思考中日友好、世界和平的課題。"
(圖片來源: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