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由廣東省人民對外友好協(xié)會主辦的“粵美鄉(xiāng)村 友我同行”活動11月19日在廣州啟動后,來自廣州多所高校的40名中外青年分赴佛山、肇慶、惠州、清遠、韶關五市開展脫貧成果調研和鄉(xiāng)村振興特色項目參訪。
【解說】11月22日,為期四天的活動來到了尾聲,在總結分享會上,中外青年代表暢談此次活動的見聞與感受,點贊之余他們還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解說】就讀于華南理工大學,來自布基納法索的內森回憶起肇慶旅途的點滴時仍非常興奮,他告訴記者,自己完全沒有想到,在一個偏遠的鄉(xiāng)村,能看到數字化漁業(yè)養(yǎng)殖這樣專業(yè)的技術。
【同期】華南理工大學學生 內森
首先那里的景色非常好看,我真的沒有見過那么好看的景色。我們在那里的時候嘗了他們的香蕉,我感覺那個香蕉非常非常好吃。第二個是我們去了觀星漁業(yè),那里用一些非常環(huán)保的方法,漁業(yè)數字化來養(yǎng)那些魚,是沒什么污染的,所以我感覺在那里學到了很多東西。
【解說】內森告訴記者,這是他第一次來到中國的鄉(xiāng)村,看到的場景與他在海外視頻播放平臺上的截然不同。
【同期】華南理工大學學生 內森
去那些農村之前我們會在網上看到中國的一些農村,會看到很破,給我們是不好的印象。我這次去了那些農村可以看到是完全不一樣,那些農村的生活比一些城市的生活好很多,為什么(這么說)呢?他們生活很豐富、很舒服、沒什么污染空氣很清新,他們還有一些很新的技術,所以我感覺中國農村發(fā)展得特別快。
【解說】內森表示,他被中國先進的基礎建設力量吸引,所以選擇來到中國讀書,現在不僅想把土木建設的本領帶回去,還想把振興鄉(xiāng)村的經驗帶回去。
【同期】華南理工大學學生 內森
我的國家也是在發(fā)展,有一句話是說如果想發(fā)展需要先修路 ,所以我就覺得我來中國,學這個專業(yè),我回到家,將來我的國家需要我這種人才,來幫助我家鄉(xiāng)發(fā)展。我會養(yǎng)魚,利用在中國學到的方法,在我家用這個方法(漁業(yè)數字化),我感覺是非常好的。
【解說】喝英德紅茶、吃靈譚腐竹......來自俄羅斯的克謝妮婭甚至不敢相信自己來到了清遠、韶關的農村。在她印象里農民住在破舊的房子中,小朋友想上學就要走很遠的山路。她告訴記者,她在俄羅斯時就了解到中國在脫貧工作上取得很大成就,所以想來親眼看看。
【同期】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生 克謝妮婭
看到中國在脫貧方面的工作,因為我以前也看過一些文章,我們國家經常會提到中國在這方面做得非常棒,然后我就想親眼看到,親身體驗到??吹降臇|西其實比我想象得還好,從來沒有懷疑脫貧工作真的做得很好,但是沒有想到會做得那么好。
【解說】在和當地村民交談的過程中,她了解到有很多的村民以及從村里走出去的大學生愿意回到鄉(xiāng)村,參與建設,這讓她很震撼。
【同期】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生 克謝妮婭
昨天我們跟農民交流的時候聽到,他們其實有很多大學畢業(yè)還想回來靈潭村的小伙子們,就為自己的家鄉(xiāng)自豪我覺得是一種非常好的感覺。
【現場同期】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生 克謝妮婭
看到中國在脫貧方面的成就,讓我更加相信美好的未來在等待我們全球的人民,因為其他國家也可以向中國學習怎樣去幫助自己的農民。
【解說】數天時間,一同參觀游覽、交流學習,中外青年在鄉(xiāng)村的走訪中增進了解、收獲友誼、共同成長。廣東省人民對外友好協(xié)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在座中外青年朋友,以此次廣東鄉(xiāng)村行活動為契機,加強交流,增進相互理解和友誼,做世界和平、共同發(fā)展的擁護者、推動者和實踐者,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努力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