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國詩詞大會的亞軍——來自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的農民工朱彥軍,今年已經50歲了。打小就喜歡詩詞的他,雖然一直在外打工,但始終堅持讀詩、背詩,生活可以說是 一半煙火,一半詩意。多年的付出終于得到了回報,在2022年,他報名參加了中國詩詞大會并順利入選,多年的積累在那一刻爆發(fā),也讓所有觀眾都記住了這位執(zhí)著尋夢的農民工大哥。
太陽還沒露頭,朱彥軍就起了床。吃著簡單的早餐,翻看自己最近抄來的詩詞。站在詩詞大會的舞臺上,他背誦經典詩詞滔滔不絕,可在自家的書柜里,屬于他的與詩詞有關的書并不多。
朱彥軍:基本上這些書都是小孩子的書,我自己買的書很少,因為我主要是抄詩詞,抄著背。我買過的最貴的就是這一套。
中華傳世經典文庫這一套,這一套68元,8冊。當時是咬牙買的。
從19歲初中畢業(yè)出門打工,到如今已經31年。走南闖北去過十幾個城市,有兩本書一直陪在他身邊,一本是《毛主席詩詞》,另一本是《唐詩一百首》,也正是這兩本書,陪他度過了最難熬的一段時間。
朱彥軍: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無奈,沒活干的時候那確實很失落,所以晚上偶爾看自己背的《唐詩一百首》,看一看,有書讀了我這人就無所謂了,哪怕十天不干活我都能坐住,不吃飯都行。我讀了這么多年詩,對我來說,詩詞就是一個最好的朋友,就是最善解人意的知己。
2011年,因為女兒要參加中考,朱彥軍一家四口從西安搬回了靜寧,借錢在縣城里買了一套80平方米的二手房。兩個正上學的孩子,加上買房子的貸款,朱彥軍一家的生活過得并不寬裕。隨著春耕時節(jié)的到來,化肥、農藥、種子都需要錢,朱彥軍就在這段時間,打起零工,補貼家用。
朱彥軍:找了點私人的活,臨時先干兩天,掙一點算一點。我們打工干的活很雜,像鋼結構、彩鋼房,還有建筑工地上的鋼筋工、水暖工,都可以干。
打了半輩子工,朱彥軍干過十幾個工種,搬磚頭、扛沙袋,再到安裝水暖管道,所有與建筑有關的工種都難不倒他。哪怕是在干活的時候,朱彥軍都能沉浸在詩的海洋里。
朱彥軍:其實生活中本身很有詩意,只不過現在的人太忙,缺少了去發(fā)現詩意的那雙眼睛。今天這活兒干得很高興,今天和大家玩得很高興,那就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很高興很高興。盡管活兒是苦的累的,但是你心里面是高興的。
只要有閑暇時間,朱彥軍愿意選擇在書店和舊書攤旁度過。很多時候,因為買不起書,他隨身帶著一個小本子,邊看邊抄。
為了隨時隨地能讀詩、背詩,朱彥軍還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碎片化背詩法”就是其中之一。
朱彥軍:就是用便簽紙,把詩抄在便簽紙上,然后裝在兜里邊,隨時隨地背。這個碎片化很好,不影響干活,比較安全的時候,自己拿出來看一下,這個基本上一天、兩天就可以背一首詩。
抄詩背詩且為樂 多年夢想終成真
面對家庭的經濟壓力,朱彥軍扛起了作為丈夫和父親的責任,多年來,一直都在用自己的汗水為家人創(chuàng)造著美好的生活。從他的笑容里,我們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他對讀書背詩的熱愛,正如他自己所說,詩詞已經變成了他的知己。即便生活再累再苦,他始終堅持著自己的愛好,看書、讀詩,在紛繁嘈雜的環(huán)境中享受著詩意生活。盡管多年愛詩,但當他向妻子表明準備去參加詩詞大會時,還曾被妻子阻攔了回來。
白天打工,夜晚讀詩,雖然朱彥軍樂在其中,但身邊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他還是會感覺到孤獨。
2019年,他報名參加第五季中國詩詞大會,經過手機答題等環(huán)節(jié)后,成功入選。不過,他第一時間把這個消息告訴妻子后,卻被當頭潑了一盆冷水。
朱彥軍妻子 陳玉玉:兩個孩子都上學呢,家里沒有錢,挺緊張的,就沒讓他去。
與第五季中國詩詞大會的擦肩而過,朱彥軍并不埋怨妻子,因為他深知掙錢對于這個家庭的重要性。但他也嘗試繼續(xù)爭取妻子的理解。
朱彥軍:就從那一季開始之后,每次播出的時候讓她看。看了看之后,她就覺得人家這里面啥人都有,打工的也有,那你還是去吧。人家這么大的舞臺,去一次真好。
功夫不負有心人,2022年11月,經歷了重重篩選,朱彥軍再一次入選百人團。憑借答題正確率和較快的速度,在第五場時,從百人團中脫穎而出。
朱彥軍:在那個時候,勝負真的就不重要了,能登上那個舞臺已經很不錯了。然后從百人團出來,參加了第五場、第九場,最后進了總決賽,那已經遠遠超出預期了。最后讓我說一下獲獎感言的時候,我感覺到真的就像蘇軾說的:“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從“朱師傅”到“朱老師” 夢想依然在繼續(xù)
因為堅持,朱彥軍終于站在了中國詩詞大會的舞臺上;因為熱愛,他用精彩的表現贏得了觀眾的掌聲。但正如他自己所說,勝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結識了一幫和他一樣熱愛詩詞的朋友們,能夠比肩而行。中國詩詞大會的亞軍對于朱彥軍來說,不是夢想的終點,而是夢想的延續(xù)。在當地小有名氣的朱彥軍,回到老家之后,繼續(xù)著自己的詩意生活,并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讓更多人熱愛傳統(tǒng)文化。
朱彥軍的故事不僅感染著家人,也打動了淳樸的鄉(xiāng)親,甚至在全縣刮起了詩詞熱。
除了用詩詞勉勵孩子們,對于學校讓他作報告的邀請,他也總會擠出時間參加,在他看來,能夠通過自己的故事,在孩子們心里種下詩詞的種子,就是一件充滿幸福感的事。
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城關初中學生 王輝:最重要的是,他給予我們指導,告訴我們了處世準則,面對困難我們應該“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在遭受挫折之后,我們應該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樂觀態(tài)度,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钡倪h大志向。
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城關初中教師 溫武娟:朱老師的經歷,學習的過程,真的應了我看到的一句詩,一半煙火一半詩,一掬水月一生情。
朱彥軍:好多人說我為靜寧人爭光,我感覺沒有。如果說我給小孩子作了個榜樣,這一點我覺得還可以,最起碼對他們是個影響,小孩子引導很重要,希望這種榜樣的力量能夠帶動更多的人,更多的小孩子學習傳統(tǒng)文化。
多年摯愛堅持 終因詩詞改變命運
奔波于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工地,卻堅持吟誦詩詞三十載,朱彥軍在自己50歲時,迎來了人生的一次詩意飛躍,不僅贏得了中國詩詞大會亞軍的頭銜,還迎來了另一個好消息。
在今年3月,靜寧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fā)文,聘用朱彥軍為縣文化館正式工作人員,主要從事國學和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工作,通過開展培訓、講座等形式,面向各個階層的群眾傳播國學知識、弘揚傳統(tǒng)文化。
朱彥軍是知識改變命運的最好例證。沒有功利思想,只有緣于骨子里對詩詞的熱愛,多年超乎尋常的學習和堅持,厚積薄發(fā),成就了今天的朱彥軍。如今的朱彥軍依舊如他片中所說,“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他說,他將繼續(xù)弘揚傳統(tǒng)文化,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影響更多人,熱愛詩詞,熱愛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