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市的蘇歐德國王大學,是沙特深以為榮的第一所大學。去年12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抵達利雅得出席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中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峰會并對沙特進行國事訪問,其間他接受了蘇歐德國王大學授予的名譽博士學位。
習近平主席在沙特《利雅得報》發(fā)表題為《傳承千年友好,共創(chuàng)美好未來》的署名文章中,提出了“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促進人民相知相親,共建美美與共的文明百花園”的殷切希望。中國的青年一代,正用他們的方式,書寫著新時代中外文化交流互鑒的動人故事。
2月7日至16日,12名來自清華大學新聞學院、經(jīng)管學院、人文學院、美術(shù)學院和新雅書院等院系的學生在沙特阿拉伯調(diào)研學習。借助清華大學全球勝任力海外實踐課程,師生們完成了一次別樣的課堂學習,也書寫著中沙青年交流的新篇章。
“了解中國社會,認識中國朋友”
2月8日,清華師生一行來到了蘇歐德國王大學,與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蘇歐德及相關(guān)負責人進行了座談。
蘇歐德國王大學學生拉什德表達了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感觸:“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富有新意。當今全球化讓世界各國密不可分,緊密相連。沙特歡迎中國朋友,也希望兩國有更多交流和合作。”
自由交流時間讓雙方大學生迅速拉近距離、走近彼此的日常生活?!霸谥袊?,大學生需要讀幾年書?”“中國的婚禮是怎樣的?”“你們來沙特最喜歡吃什么菜?”“中國有什么好吃的?”……對彼此的巨大熱情和好奇,推動著友誼的播種與生發(fā)。
“無體育,不清華”的校園精神也從清華園被帶到了阿拉伯半島。學生活動室里,清華師生與沙特師生切磋起了乒乓球、桌上足球、臺球,分組對壘、混合比拼,在一聲聲“加油”“好球”的激情揮灑中,青年人的“小球社交”成為兩國深情厚誼的生動注腳。
“之前我只能在社交媒體和新聞中聽到中國,這次有機會能夠見到來自中國的同齡人,我非常開心!”蘇歐德國王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大三學生阿卜杜勒說,“對于我們來說中國很新鮮,這樣的跨文化交流能讓我了解中國社會,認識中國朋友?!?/p>
交流活動結(jié)束后,中沙青年用“Z世代”的日常方式繼續(xù)著彼此的連接,阿卜杜勒注冊了微信賬號,與清華師生不斷分享利雅得的城市特色以及在沙特的生活學習體驗,相約下次的“網(wǎng)友”見面。
“我一直想學老北京話”
沙特青年對中文的熱情充沛飽滿。
100多位來自沙特的青年中文學習者和愛好者曾給習近平主席寫信,分享學習中文的收獲和感悟,希望進一步了解中國,立志成為促進沙中友好的青年使者。
去年年底,習近平主席復信沙特中文學習者代表,強調(diào)青春孕育無限希望,青年一代是中沙、中阿友好的未來。他鼓勵沙特青年學好中文,為增進中沙、中阿友誼作出新的貢獻。
位于沙特第二大城市吉達的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大學是沙特開設中文系的高校之一,該校多名學生正是寫信給習近平主席的沙特青年中文學習者代表。清華師生到訪,面對面感受了同學們流利的中文口語和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認同。
清華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的學生馬飛揚,用英文向在場師生介紹了中共二十大報告中關(guān)于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的倡議。在發(fā)言最后,他化用先知穆罕默德的話“知識,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用阿拉伯語說道:“求知,哪怕遠在阿拉伯”。聽到這句話,現(xiàn)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馬飛揚說:“用阿拉伯語說出我們此行的意義是對對方文明的尊重?!?/p>
艾哈邁德·蘇萊曼和韋爾薩·阿卜杜拉赫曼是2022年沙特地區(qū)“漢語橋”比賽的冠、亞軍,也是給習近平主席寫信的代表。
艾哈邁德·蘇萊曼用流利的中文表達出他對中國文化的好奇以及對中沙交流的熱愛和向往,并向清華學生現(xiàn)場討教此前一直想學的“老北京話”,現(xiàn)場歡聲一片。
韋爾薩·阿卜杜拉赫曼在發(fā)言中引用了2016年習近平主席訪問沙特時提到的詩句“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和清華師生們一起唱起了她最喜歡的中文歌,表示今后會繼續(xù)向阿拉伯世界介紹中國,祝愿中沙友誼長存。她說:“自從我開始學習中文,除了我的中國老師們以外,沒有機會和中國人面對面說中文,也沒有機會交流文化……我從清華大學學生這里了解到了很多中國青年的想法和中國的文化、歷史等。另外,我沒想到他們也認識了一些阿拉伯語單詞!”
沙特學生汪哲還和清華的同學們定下了“火鍋之約”:“前幾天我本來想去吃火鍋,但是不知道怎么點單,下次得和中國朋友一塊兒!”
看世界,也看世界眼中的中國
“全球勝任力海外實踐課程”開設于2017年,由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校團委以及學生全球勝任力發(fā)展指導中心聯(lián)合開設。課程開設至今,已經(jīng)有多名學子赴埃塞俄比亞、伊朗、阿聯(lián)酋、巴西、尼泊爾和南非等國開展社會調(diào)研。巴西亞馬孫雨林、南非羅本島博物館、肯尼亞蒙內(nèi)鐵路……參觀交流中,同學們既看到了世界,也看到了世界眼中的中國。
清華師生們在世界各地感受異域文化帶來的沖擊,同時也不斷思考著中國問題。他們帶著自己的課題參與到課程中,在實踐中積累了見聞,在對話中提升了對新時代中國的感受與認知。
前往伊朗調(diào)研的經(jīng)管學院博士生趙闖說:“實踐路上,伊朗豐富的社會文化為來自不同專業(yè)的同學提供了鮮活的對比素材。同學們嘗試從國際比較的新視角看待中國特色,更深入地思考中國和中國共產(chǎn)黨在經(jīng)濟全球化進程中的獨特作用,進一步思考自己作為清華學子的使命和目標。”
伊朗沿街店鋪掛出的支付寶二維碼、漢語廣告牌深深觸動了經(jīng)管學院的惠澤華,她說:“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力,不單單是千百年前的絲綢和茶葉,也不僅僅是熊貓、電腦和服裝玩具,更體現(xiàn)在硬件基礎設施、網(wǎng)絡信息服務所代表的新生活方式中?!?/p>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全球勝任力海外實踐課程負責人胡鈺教授說:“要充分認識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真誠尊重并積極融入不同文化。重要的是,在文化交流中,我們要以自信的姿態(tài)主動融入,以富有生活氣息、時代氣質(zhì)的內(nèi)容進行交流,讓當代中國青年聲音、中華文化魅力與中國形象有效傳播開來?!?/p>
在沙特,清華大學的師生們用鏡頭記錄下了當?shù)孛癖姷?06張笑臉:他們有的是年齡相仿的青年學生,有的是不太了解中國但樂于傾聽的沙特青年,有的是在沙特生活多年的中國面孔……笑臉中流露的,是跨越文明類型的真摯熱情,是與多元文化相知相會的深切渴望,是超越差異隔閡的命運與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