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wǎng)8月13日電 (扈嘉翼)泰山消防救援站的陳列室中,有一根暗紅色的舊扁擔(dān),它近兩米長,兩側(cè)鐵鉤已生銹,與鮮艷簇新的榮譽證書、獎杯牌匾擺在一起。
它與挑山工所扛的扁擔(dān)并無二致,但不是用來挑貨的。這個地處海拔1500余米的消防站,從1996年建站起,就依賴這種古老的人力,在長達150多天的冬季挑雪化水取用。
泰山挑山工曾因一篇課文家喻戶曉,如今,游人如織的山上已不常見他們的身影。仍在從事這個行當(dāng)?shù)?,幾乎全是六十歲上下的老者。
老挑山工與消防救援隊的小伙子們格外親,上下山時打照面,總要停下寒暄。隊里來了新隊員,照例是要拜訪一位老挑山工,聽他們叮囑幾句,講講從前。
肩負(fù)幾十斤的重量上泰山,無論是貨物還是傷者,無疑是個苦力活。山上的消防站沒有車輛可通行,一旦有游客遇險,救援全憑手抬肩扛。盤道蜿蜒,崖壁如削,幾千級石階來來去去,兩三個月就會穿壞一雙訓(xùn)練鞋。
這些年,艱難的救援經(jīng)歷數(shù)不勝數(shù)。翻過11座山頭的千里追蹤,往返數(shù)萬級臺階的一夜無眠,穿越皚皚白雪的生死鏖戰(zhàn)……年輕的肩頭扛起絕境中的希望,從生死一線救回了600余條鮮活的生命。
“我們救援站的消防員,在山上時間最短也有三五年,長的十幾年。一年365天,至少300天在山上?!碧┥较谰仍菊沃笇?dǎo)員李令政說,駐地常年濕冷,所有人的膝蓋、腰部都有傷病,但大家的心也系在了這里?!懊看斡杏慰瞳@救,拉著我們的手表達感謝,那種成就感是難以言喻的。”
從前,扛起挑山工扁擔(dān)的人,大多是生活所迫,為一家人的生計操勞。如今,駐守泰山的消防員平均年齡只有二十六七歲,他們中不少人放棄了更輕松的選擇,將自己和這座大山綁在一起。
“老挑山工為了養(yǎng)家糊口,沒有停歇或者后退的選擇,我們也是一樣的,當(dāng)群眾需要我們的時候,唯一的選擇就是一往無前。”李令政說道。
1996年建站之初的第一根的扁擔(dān)被珍藏起來,不僅是對前輩篳路藍縷的紀(jì)念,也在挑山工日漸稀少的時代,默默提示著生活的艱辛與生命的厚重。
近年來,不通電、墻滲水,雞蛋凍成冰疙瘩的營房,發(fā)展成水暖俱全、救援設(shè)施完備的駐地。二十余載,岱宗數(shù)千次晨昏交割,不變的是跋涉山林,救助受傷群眾,守護泰山平安的腳步。
人民至上,恪盡職守,新時代的“泰山衛(wèi)士”將誓言刻在巍峨高山。行如疾風(fēng)、堅如磐石的橙紅色,如同永不熄滅的希望之光,詮釋對生命的不懈守護。
(編輯 余爽)
- 熱點
- 2022-08-13 21:13:37
- 熱點
- 2022-08-13 21:12:50
- 熱點
- 2022-08-13 21:10:37
- 熱點
- 2022-08-13 21: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