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zhàn)事將滿四個月,美國還在不斷澆油遞刀。就在幾天前,拜登又宣布向烏克蘭追加包括炮彈、海岸防御武器、先進火箭系統(tǒng)等在內價值10億美元軍援。
▲俄烏沖突爆發(fā)以來,美國不斷火上澆油,企圖通過代理人戰(zhàn)爭打垮俄羅斯。 (漫畫 | 劉蕊)
然而,美國“抱薪救火”正在“引火燒身”。目前,通脹爆表、油價飆升、食品短缺等問題個個火燒眉毛,美國民眾怨聲載道,拜登支持率也屢破新低。近期,一些美國學者認為,美國已在烏克蘭危機中露出“使命偏離” (Mission Creep)苗頭,并反思歷史上美國“使命偏離”釀成的災禍,呼吁拜登政府“勿走老路”。
“使命偏離”一詞最早見于1993年的《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 當時美國對索馬里發(fā)起所謂“人道救援”,但由于兩架黑鷹直升機被索馬里民兵火力擊落,使原定的突擊任務變成長達十數(shù)小時的巷戰(zhàn)。美國大兵喋血市區(qū),造成數(shù)千名索馬里軍民傷亡,美媒對此哀嘆“使命偏離”。
▲美國電影《黑鷹墜落》中再現(xiàn)了美國黑鷹直升機被索馬里民兵擊落的一幕。
此后,時有美國學者反思美國外交政策“使命偏離”,認為美國往往高估自身、低估對手,“過度樂觀”擴大干預行動,頻頻給自己挖坑,終釀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美國歷史上“使命偏離”教訓慘痛
二戰(zhàn)后,美國在世界各地頻頻陷入“使命偏離”失敗怪圈,最終只能無奈發(fā)問:“他們?yōu)槭裁春尬覀儯俊?nbsp;朝鮮戰(zhàn)爭、越南戰(zhàn)爭和阿富汗戰(zhàn)爭即為三大血證。
1950年,美軍在朝鮮戰(zhàn)爭 之初執(zhí)意越過“三八線”,企圖顛覆朝鮮政權,美軍總指揮麥克阿瑟一度叫囂“在圣誕節(jié)前結束戰(zhàn)斗”。然而這場計劃半年打完的仗足足打了三年,美軍在付出超13萬傷亡(據(jù)美方統(tǒng)計)的代價后仍以失敗告終。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zhàn)協(xié)定簽字儀式在開城板門店舉行。
1964年,美國炮制“北部灣事件” 的虛假信息,聲稱有北越魚雷艦襲擊美國軍艦,借機火速通過《東京灣決議》懲罰北越,隨后增派軍隊至50萬人全面介入越戰(zhàn),陷入長達10年的錯誤戰(zhàn)爭,美軍死亡人數(shù)近6萬。
▲1964年8月2日,美國馬多克斯號驅逐艦(USS Maddox)拍下了海平面上的三艘北越魚雷艇,這三艘魚雷艇也成為了當時美方口中8月4日“北部灣事件”的“挑事者”。然而事實上,8月4日當天根本沒有北越軍艦襲擊美軍。
本世紀在阿富汗 ,美國又脫離追剿“基地”恐怖分子的原計劃,企圖對阿富汗“全面改造”,扶植親美政府,結果深陷阿富汗重建陷阱和內戰(zhàn)沖突,最終上演“喀布爾大潰敗”,重現(xiàn)“西貢時刻”。
▲1975年4月19日,北越20萬大軍將西貢包圍得水泄不通,要求所有美國軍事顧問必須全部撤離越南。從29日到30日,美國只能用直升機在大使館頂樓撤離人員,現(xiàn)場一片混亂。
▲2021年8月15日清晨,美軍CH-47“支奴干”雙旋翼直升機飛抵美國駐阿富汗大使館上空,撤離美方工作人員。
美國再現(xiàn)“使命偏離”沖動
俄烏沖突爆發(fā)以來,美國政府表態(tài)前后自相矛盾、目標相當混亂。 沖突初期,美國堅稱只想幫烏克蘭自衛(wèi),不希望危機演變?yōu)槊蓝磔^量,強調絕對不派美軍參戰(zhàn),拒絕在烏克蘭設立禁飛區(qū),張口閉口都是“我不會”“我不想”“我不要”,把“矜持感”拉滿。
隨著俄軍攻勢一度受阻,美國開始沾沾自喜,言行逐漸失格。 4月,拜登公開表示“不能讓普京繼續(xù)掌權”,國防部長奧斯汀也稱美國希望“削弱俄羅斯,讓其無力再制造類似侵烏事件”,“使命偏離”鬼火重燃。
▲2022年3月26日,拜登在波蘭華沙皇家城堡發(fā)表的講話中譴責普京,表示“看在上帝的份上,這個人不能繼續(xù)掌權了”。
雖然近日在俄軍連連告捷下,拜登改口作出“不尋求讓普京下臺,不逼烏克蘭領土讓步,不直接卷入沖突”的“三不承諾”,但美國為“以烏制俄”,正在將攤子越鋪越大的事實可騙不了人:
美國不僅伙同歐洲盟友對俄羅斯發(fā)起“地獄級”極限制裁,還承諾對烏克蘭提供總金額高達500多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其中不乏遠程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儼然要把烏克蘭當成美國武器的展銷柜。
更有美國官員向媒體爆料,美國對烏克蘭“近乎實時”共享俄軍行動情報,并幫助培訓烏克蘭軍事人員。有美國學者表示,俄烏沖突正從“烏克蘭保衛(wèi)戰(zhàn)”轉向“美俄直接對抗的戰(zhàn)爭”。
▲2022年6月15日,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在北約國防部長會議上表示,美國將根據(jù)烏克蘭的優(yōu)先需求提供援助,并通過軍人訓練和裝備維護加強對烏克蘭的長期支持。
在美國刺激下,北約從“腦死亡”中驚坐起,開始頻頻“秀肌肉”,不但舉行大規(guī)模軍演,加強在波羅的海沿岸、東歐和巴爾干半島軍事部署,還煽動瑞典、芬蘭等曾經(jīng)的中立國家“火線”入約,拉開第六輪東擴的帷幕。
美國“使命偏離”影響幾何
有美國學者明確警告,美國在烏克蘭危機中言行漸趨越界,對美國長遠利益無益,終將“賠了夫人又折兵”。
美西方單邊制裁非但未對俄羅斯造成致命打擊,反而自損八百。 今年5月,美國通脹率攀升至8.6%的40年新高,很多人開始四處搜尋打折商品。歐元區(qū)通脹率達8.1%,創(chuàng)下歐元問世23年以來最高紀錄,其中能源價格同比上漲39.2%。還有報道稱今年冬天約1000萬英國家庭可能負擔不起取暖費用。
▲俄烏沖突爆發(fā)以來,全球通貨膨脹在美西方對俄羅斯極限制裁下持續(xù)上升。 (資料來源 | 美國彭博公司)
放眼全球,疫情肆虐下,美西方山呼海嘯般“致命制裁”對全球能源、糧食、金融和產(chǎn)業(yè)鏈、供應鏈造成嚴重沖擊。 世界銀行最新一期《全球經(jīng)濟展望》報告指出,全球經(jīng)濟有陷入類似1970年代滯漲的風險。發(fā)展中國家正在遭受“無聲打擊”,數(shù)十億人口可能陷入貧困和饑餓。
更危險的是,近來美西方同俄羅斯圍繞核武問題劍拔弩張,美國如繼續(xù)“使命偏離”,可能打開全球核危機“潘多拉魔盒”。特朗普近日也直言,美國處理俄烏沖突的方式“可能會導致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
▲2022年6月17日,美國前總統(tǒng)特朗普警告稱,華盛頓向基輔提供巨額軍事援助可能會使俄烏沖突演變成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
此外,美國濫用金融、輿論霸權,無視私有產(chǎn)權,肆意左右輿論,動輒要挾別國選邊站隊,不僅損害自身信譽,也給國際體系和國際規(guī)則帶來無可挽回的損失。難怪有美國學者稱:“拜登政府對其所作所為的后果知之甚少,否則應該會重新考慮這些不明智的決定?!?/p>
美國真正偏離的是天下大勢
“使命偏離”只是美國外交和學術界的一種話術,目的是給過往失敗的干預行徑貼金。 究其根本,美國不是“偏離”了什么神圣“使命”,而是偏離了和平與發(fā)展的時代主題,偏離了世界多極化、經(jīng)濟全球化、國際關系民主化的天下大勢,偏離了公理和民心。
“使命偏離”背后是“美國例外論”和意識形態(tài)思維定式。 美國以新教倫理立國,自詡“特蒙天佑”,認為只有自己才是天降救世的“彌賽亞”和“理想國”,帶頭攛掇意識形態(tài)對立,極力排斥其他文明。
▲長期以來,美國以“山巔之城”自居,打著所謂“民主價值”的旗號,大肆干涉別國內政,甚至策動政權更迭、扶持親美政府。
美國長期假意識形態(tài)之名行對外干預之實,已然形成一整套“加冕自身”和“建構敵人”的理論范式。為確?!皫煶鲇忻?,美國以宗教信仰及真理、自由的名義把持道義高地,將對手描繪成毫無人性的撒旦化身,“全面消滅是唯一選擇”。
烏克蘭危機中,美國瘋狂給俄羅斯貼上“邪惡”標簽,污蔑中國為“同謀”,翻炒“民主對抗威權”的冷戰(zhàn)話術,把自己粉飾成主持正義的“圣人”。在上世紀的朝鮮戰(zhàn)爭和越南戰(zhàn)爭中,美國“使命偏離”也可追溯至其憑空臆想的“共產(chǎn)主義威脅”。
▲2022年4月29日,美國國防部發(fā)言人柯比在記者會上質疑普京心理狀態(tài),稱其“胡說八道”。
“使命偏離”背后是美國維護霸權的地緣政治圖謀。 美國歷史上多次擴大干預行動,并非不小心“偏離”使命,而是嗜血貪婪和霸權本性使然。在阿富汗戰(zhàn)爭中,美國以幫助阿富汗“重建”為由長駐20年,企圖掌控中東局勢,最大化攫取能源資源權益。
在烏克蘭危機中,美國作為始作俑者,將烏克蘭視作地緣博弈棋子,拱火澆油推動戰(zhàn)事升級,企圖在歐洲制造“火藥桶”,重掌“全球領導權”。正如英國前議員喬治?加洛韋所說:“美國希望讓烏克蘭戰(zhàn)斗到最后一滴血,也希望讓歐洲流盡最后一滴血。”
▲2022年4月6日,歐洲議會愛爾蘭籍議員克萊爾?戴利發(fā)言稱,對俄羅斯的制裁不會解決軍事沖突,只會讓人民受苦。
美國借烏克蘭危機脅迫中國的如意算盤也打得震天響:一面散布涉華虛假信息,污蔑中方“呼應俄方政治宣傳”,另一面大打“臺灣牌”,宣稱中方“未來如采取侵略行動將面臨類似俄侵烏的后果”,試圖制造臺海緊張局勢,阻撓兩岸統(tǒng)一。
“使命偏離”背后是美國窮兵黷武習性和選戰(zhàn)拉票需求。 戰(zhàn)爭機器的轟鳴聲見證了美國的崛起、擴張和維霸,好戰(zhàn)基因已深入美國骨髓。美國政府和軍隊、軍火商沆瀣一氣,早已形成利益捆綁緊密的軍工復合體鐵三角,一旦開戰(zhàn)就難以止戰(zhàn),為美國外交政策“使命偏離”打上深厚的軍事烙印。
▲2022年6月,埃及外交事務委員會主任伊扎特·薩阿德在受訪時表示,美國政客只關心選舉和政治上的短視利益。
英國詩人威廉?申斯通說過:“戰(zhàn)爭使多數(shù)人流血,卻養(yǎng)肥了少數(shù)人?!北臼兰o初,美國在世界各地制造動蕩并擴大軍售,為軍工復合體賺取巨額利潤。俄烏沖突這場世界悲劇中,雷神、洛克希德?馬丁、通用動力等軍火巨頭大發(fā)橫財,市值憑空增加上千億美元。美國還在能源市場趁火打劫,出口歐洲的液化天然氣飆升,價格也比一年前上漲了10倍,買單的還是歐洲老百姓。
盡管美國一些人為求“及時止損”開始反思,但利益驅動下,美國恐怕難以抑制“使命偏離”沖動。隨著美國對百年變局焦慮加深,對“中美戰(zhàn)略競爭”執(zhí)念強化,加上自身問題堆積成山,“使命偏離”戲碼還將在全球不斷上演,釀造更多沖突事端。
▲2022年5月26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發(fā)表對華政策演講,妄言中國對國際秩序構成“最嚴峻的長期性挑戰(zhàn)”。
國際社會要擦亮眼睛,時刻提防美國陰魂不散的“使命偏離”幽靈,不要為美國火中取栗,更不能做美國的替罪羊和馬前卒。 美國若一意孤行搞“使命偏離”,走旁門左道,到頭來只能“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淪為真正的孤家寡人。
(編輯 蘇湘洋)
- 熱點
- 2022-06-21 18:09:19
- 熱點
- 2022-06-21 16:59:33
- 熱點
- 2022-06-21 16:43:32
- 熱點
- 2022-06-21 16: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