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進行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diào),“要深入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fā)展史,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動全黨全社會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p>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敝腥A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chuàng)新的寶藏。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深入開展中華文明歷史研究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成為指導我們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的強大思想武器。
在探源研究中傳承歷史文脈,講好文明故事、展現(xiàn)中國形象?!耙蛉澜缰v好中國歷史故事?!睆难錾匚幕⒓t山文化到良渚文化、龍山文化,從鞏義雙槐樹、偃師二里頭到安陽殷墟、廣漢三星堆……中華文明的歷史軸線不斷被拉長,歷史信度不斷在增強,文明細節(jié)不斷被豐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深化中華文明探源,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延伸歷史軸線,增強歷史信度,豐富歷史內(nèi)涵,活化歷史場景,幫助世界認識中國、了解中國,展現(xiàn)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在守正創(chuàng)新中推動傳承發(fā)展,涵養(yǎng)文化自信、凝聚前行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不忘本來,才能更清楚我們從何處來、向何處去,才能更好地面向未來、繼往開來?!短茖m夜宴》上演了一場中國版的“博物館奇妙夜”被觀眾熱捧,《只此青綠》“穿越”千年詮釋宋風雅韻實力出圈,《典籍里的中國》鉤沉典籍里的中國精神之源……堅持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加強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和闡發(fā),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ǎn)、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點燃人們蘊藏于心底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渴望與熱愛,激發(fā)了民族文化自信,增強了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
在交流互鑒中促進文明共存,展現(xiàn)大國擔當、造福世界人民。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在五千多年漫長文明發(fā)展史中,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了璀璨奪目的中華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yè)作出了重大貢獻。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建立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明研究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提出文明定義和認定進入文明社會的中國方案,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原創(chuàng)性貢獻,也為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實踐提供有力理論支撐。中國始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ōu)越,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共同繪就美美與共的人類文明新畫卷。(黃威)
- 熱點
- 2022-05-29 16:39:13
- 熱點
- 2022-05-29 16:37:59
- 熱點
- 2022-05-29 16:38:22
- 熱點
- 2022-05-29 16: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