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精神 特殊擔當”——上??挂呦盗泄适轮摹?/span>
面對上海疫情挑戰(zhàn),“逆行”的不僅有醫(yī)護人員,還有大量實驗室的科研人員。
中科院上海分院全面構筑疫情防控“堡壘”,雙線作戰(zhàn),全力保障重大科技任務攻關不停步、重大科技設施運行不停歇、重要支撐平臺維護不停滯,不負國家戰(zhàn)略科技力量主力軍使命。
許多科技工作者背上行囊,住進實驗室,有年近六旬的老將,也有90后、00后新兵。身為“國家隊”,肩扛“國家責”,心系“國家事”,抗疫特殊時期,科學家們持續(xù)奮戰(zhàn),確??蒲胁粩嗑€、國家重大科研任務按時推進。
為??蒲胁牧?,年近六旬的他徹夜未眠
沙發(fā)、棉被,一摞書、一臺筆記本,58歲的植物科學家郭房慶,吃住實驗室50多天了。他不覺寂寞,每日都被科研任務填滿。
作為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chuàng)新中心研究員、研究組長,主要研究全球氣候變暖影響下,如何提高農作物光合效率,增加產量,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新方案。
3月17日,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園區(qū)封控,老郭拎著幾件換洗衣物就從閔行七寶的家往實驗室趕?!耙黄撐摹⒁粋€冰箱,兩件事放心不下,必須去。”老郭出門前和妻子解釋。
這篇論文,首次揭示了破解植物感知高溫分子機制方面重要進展,是老郭團隊十年心血,3月初剛被國際學術期刊 《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接收??銮埃瞎韬推诳庉嬰S時溝通,校對文字圖表清樣,很多工作只能在實驗室完成。十年鑄劍,即將出爐,老郭怎能舍得?
2006年留學歸國,郭房慶選擇的課題鮮有人問津,不做“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的研究,他想攀登獨此一座的科研高峰。一扎進去,就是16年。
另一個“牽掛”,是實驗室那臺-80℃冰箱,存著十幾年積累的科研材料——大量基因表達質粒、各種菌種和制備的蛋白抗體,是他帶著一屆屆學生在實驗室“做”出來的,千金不換,還有金貴的實驗試劑,一旦融化只能作廢,造成巨大浪費。冰箱壓縮機剛修過,萬一出故障……他的心一直懸著。
怕什么來什么,3月25日夜,“滴滴滴……”刺耳的警報聲嚇到埋頭改論文的老郭:冰箱溫度正一度一度爬升,“寶貝”就要解凍,他急得冒汗。
“啟用備用冰箱!”備用冰箱插上電,降溫卻要五六個小時。他一宿沒合眼,隔一會兒就去瞧下,祈禱一臺別升溫太快,另一臺溫度快降下來。早晨,備用冰箱終于降至-60℃,老郭和兩個學生趕緊轉移“寶貝”。和兩臺冰箱“鏖戰(zhàn)”一夜,頭發(fā)花白的老郭,總算保住了多年的科研“資產”。
3月28日,兩位學生趕在浦西封控前回了宿舍,老郭繼續(xù)留守。4月18日論文順利刊發(fā)。有人勸老郭回家陪陪妻子。他說活兒還沒完,有項非常重要的實驗室“保姆”的活兒,幫學生把低溫“醒”好的種子種下去,并悉心照料,讓每一株都健康生長,解封時學生能有實驗材料可用。
“和種地一樣,也不能錯過農時?!崩瞎f,搞科研的不怕寂寞,甚至需要享受寂寞,才能坐穩(wěn)冷板凳。
疫情期間,住在實驗室的郭房慶研究員在觀察、照料植物生長
周末加班遇封控,20多位科研人員全部選擇留下
“物流通暢的話,月底,我們的構件就能按時交付。” 在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嘉定園區(qū),陶瓷基復合材料課題組正高級工程師何平松了口氣。封控一個多月,課題組20多名科研人員克服原材料供應、設備維護等重重困難,高效完成相關任務的構件研制,解決了新型陶瓷基復合材料關鍵工藝問題。
課題組承擔多領域極端環(huán)境服役的陶瓷基復合材料科研任務,為國家重大任務提供關鍵材料支撐?!拔覈l(fā)射的遙感衛(wèi)星,就用了我們提供的陶瓷基復合材料輕量化結構件。”張翔宇研究員介紹,該構件研制是系統(tǒng)工程,環(huán)節(jié)多、周期長、工藝要求高,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滯后就會影響全局。
“這項科研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這里出去的材料,不需二次加工,是能直接裝配的零部件?!币咔榍?,課題組一直滿負荷運轉。3月12日,園區(qū)即將封閉管理,當天在崗的20多位科研人員都選擇留下,“以所為家、以地為床”。
特殊時期的新課題來了:生活如何保障?科研原材料和器件如何調運?實驗設備如何保證安全運轉?
何平說,所黨委當機立斷,成立嘉定園區(qū)聯(lián)合防疫保障臨時黨支部,發(fā)揮黨支部戰(zhàn)斗堡壘作用,拉起整個園區(qū)疫情防控、安全保障與協(xié)同運轉生命線,保障園區(qū)70余人心無旁騖守在一線。作為臨時黨支部委員,他也參與了園區(qū)保障工作以及課題組具體科研,處理安全、衛(wèi)生等事宜。
陶瓷基復合材料研制任務分別在嘉定園區(qū)和太倉園區(qū)進行,運輸成為最大問題。所里很快申請了車輛通行證,一路護送;高溫電爐設備要維護,廠方進不來,課題組科研人員就在運維人員遠程指導下,自己完成;外部協(xié)助無法進行,科研人員想方設法自己完成……
“留下來,就是為了解決問題,不怕麻煩”。20多位科研人員通力合作,一刻不敢懈怠。
結構陶瓷與復合材料中心主任楊金山,站在實驗樓高處就能看到自己的家?!斑b望解相思吧!”疫情下,兩點一線的科研生活濃縮到一點,楊金山笑說,省去上下班通勤,有更多的時間、精力集中攻關了。
疫情期間,堅守在科研一線的陶瓷基復合材料課題組
為了首顆“降水星”,他們每天和設備睡在一起
一個多月來,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風云三號07星載荷研制團隊十幾名科研骨干住在實驗室,為儀器正樣集成與測試做最后沖刺。
“今年除夕,我們就在實驗室守歲?!眻F隊成員江豐3年沒回老家過年。
什么樣的“國之重器”,讓他們始終堅守?
風云三號07星中分辨率光譜成像儀(降水型)研制負責人王向華介紹,這顆衛(wèi)星是該系列氣象衛(wèi)星中首顆“降水星”,能顯著提高我國對強降水災難性天氣的預報能力。中分辨率光譜成像儀(降水型)是“降水星”核心荷載,對地球“拍照”,分析判斷云層中的含水量,研判降水趨勢。
值得一提的是,它與其他風云三號“家庭成員”比,衛(wèi)星運行軌道高度降低近一半,“我們采用了不同以往的成像原理和設計方案,在疫情影響下,項目進度十分吃緊,不容易?!蓖跸蛉A說。
風云三號07星中分辨率光譜成像儀(降水型)研制團隊部分成員
江豐(左一)和同事堅守在實驗室開展調試
1991年出生的江豐,經過幾年科研“磨礪”,成長為高精度基準比對傳遞定標器的技術負責人,和幾位同齡人并肩作戰(zhàn)。3月以來,課題組正進行“利劍出鞘”最關鍵一環(huán)——儀器正樣測試,每個人都在和時間賽跑。
為了讓“降水星”光學遙感精度在太空長時間保持“定力”,這個年輕的團隊大膽提出新的定量化遙感校準方案。沒有先例,重要的底氣來自該所在風云衛(wèi)星載荷研制上積累了幾十年的豐富經驗。年輕團隊迸發(fā)出的強大創(chuàng)造力、前輩傳承的刻苦攻關精神,攻克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
3月中旬后,園區(qū)附近陸續(xù)進入封控,“不讓科研生產按下暫停鍵”,“降水星”載荷研制團隊大多數(shù)科研骨干3月25日就住進辦公室。4月初,園區(qū)升級防控,他們干脆把睡袋搬到實驗室,和設備“住”在一起。
整個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幾百名科研人員堅守一線。所里組織生活物資送到科研人員家里,讓大家安心科研,“條件雖然艱苦,可能親手研制‘降水星’這樣的國之重器,大家很自豪!”
- 熱點
- 2022-05-09 20:53:21
- 熱點
- 2022-05-09 20:52:59
- 熱點
- 2022-05-09 20:52:14
- 熱點
- 2022-05-09 20: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