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AV出品在线观看,亚洲精品在看在线观看高清91,久久青青91费线频观青,中文字幕激情欧美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陳云霽: 與人工智能共成長

          相較于同齡人,陳云霽的人生似乎“開了掛”。

          他14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25歲成為8核龍芯3號主要架構師,29歲晉升為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而立之年主持研發(fā)首個深度學習處理器芯片“寒武紀”……

          在外人看來,這位“80后”是個“老天賞飯吃”的天賦型選手。他卻坦言,自己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科研工作者,“在我身上沒有那些戲劇性的故事,更多的是成年累月的積淀”。

          “天才少年”

          1983年,陳云霽出生在江西南昌市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兒時的他就有一個夢想——成為一名科學家。讀書占據了他很多的童年時光。自幼培養(yǎng)的興趣和求知欲,為他今后從事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或許是受到電力工程師父親的影響,年幼的陳云霽在數(shù)學方面展現(xiàn)出過人的天賦:三年級時他已把全部小學數(shù)學課程學完,9歲小學畢業(yè)時已經把初中數(shù)學課程學完,5年后順利進入中科大少年班。

          在高手如云的中科大少年班,陳云霽成績并不出色,但他對計算機產生了濃厚興趣。

          大四那年,聽說中科院計算所開始研制國產通用處理器(龍芯1號),他很想參與其中。機緣巧合,他遇到了當時擔任龍芯1號研制組組長的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胡偉武。對方看中了他的科研潛質,力排眾議將他納入麾下。就這樣,他成為當時龍芯研發(fā)團隊中最年輕的成員,并在導師胡偉武的引領下完成碩博連讀,走上了科研之路。

          從龍芯1號參與者到龍芯3號主要架構師,在胡偉武的團隊,陳云霽一干就是12年,也在一次次歷練中迅速成長起來。

          與龍芯1號、2號有所不同,龍芯3號已從單核發(fā)展到多核。陳云霽對此有個形象比喻:“以前一桌菜給一桌客人吃,現(xiàn)在一桌菜要給八桌客人吃。”任務和性能要求大大提升,陳云霽和同事看了很多論文,也找不到現(xiàn)成的解決方法。通過不斷摸索,陳云霽提出了一套新技術,使得龍芯3號在相對較低的功耗下即可達到較高的峰值性能。

          說起這段特殊的經歷,陳云霽記憶猶新。他說,從導師胡偉武身上,不僅學會如何設計芯片,更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科學研究從來沒有捷徑可走,需要苦干實干”。

          嶄露頭角

          對陳云霽來說,研發(fā)人工智能芯片有些誤打誤撞。

          2008年,陳云霽的弟弟陳天石來到北京,在中科院計算所做客座學生。一個主攻人工智能算法理論,一個負責芯片設計。當人工智能遇上芯片設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幾經討論,兄弟二人萌生了個新的念頭:“做一個東西讓計算機更聰明,終極目標是實現(xiàn)像人一樣聰明?!?/p>

          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別看現(xiàn)在的人工智能風光無限,但在10多年前,人工智能正處于低谷期,更別提研制一款專門處理人工智能算法的芯片。

          “有科學理想的人應該偏離一般意義的最優(yōu)路徑,有勇氣探索冷門、未知的領域?!标愒旗V在辦公室放了一張折疊床,在日常研究任務之外,開始了沒日沒夜的加班生活,利用業(yè)余時間整宿整宿寫代碼。陳云霽自嘲,那段夜以繼日的歲月是“白天求生存,晚上謀發(fā)展”。

          在實踐中,這條夢想之路遠遠沒有想象中那么的平坦。他們曾經提出了一系列基于人工智能方法的處理器研發(fā)技術,并多次向體系結構頂級會議投稿,最后都被拒。

          “做未知領域的科研探索會很孤獨,特別是做別人沒有做過的,會更加孤獨。”回想起那些日子,陳云霽說,那個時候他們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究竟在研究什么。只是弄清這一個問題就花了差不多四五年的時間,更遑論如何進行交叉研究。

          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能風雨兼程?!叭绻豁椦芯刻貏e容易發(fā)論文,那么它對人類進步來說可能就不是那么需要。”陳云霽相信,只要大方向選對了,把研究做得更扎實更深入,假以時日,困難總能克服。

          經過鍥而不舍的努力,2014年,31歲的陳云霽迎來了屬于他的高光時刻。

          這一年,他與國外教授合作的科研成果“一種小尺度的高吞吐率機器學習加速器”,相關論文在當年召開的國際體系結構支持、編程語言和操作系統(tǒng)國際會議(ASPLOS)上獲得了最佳論文獎。陳云霽在國際學術舞臺上開始嶄露頭角。

          “寒武紀”誕生

          5億年前地球迎來一次生命大爆發(fā),從那時起,地球進入了生命的新紀元——寒武紀。陳云霽將自己主持研發(fā)成功的世界首款深度學習處理器芯片命名為“寒武紀1號”,其智能處理能效達到同期傳統(tǒng)芯片百倍,人工智能芯片從夢想照進了現(xiàn)實。之所以取名“寒武紀”,陳云霽解釋,就是希望這款深度學習處理器芯片,能遇到人工智能的新紀元。

          2018年2月,世界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志刊文稱,寒武紀的一系列成果為深度學習處理器領域作出了“開創(chuàng)性貢獻”,陳云霽和他的團隊被評價為該領域的先驅和引領者。

          十年鏖戰(zhàn)苦,一朝亮劍寒。寒武紀芯片問世后的幾年,人工智能芯片這一方向從無到有,如今成了研究前沿。時至今日,已有5大洲30個國家近200個國際機構在應用跟蹤陳云霽團隊的學術論文。

          “當初我也沒有預料到人工智能的時代來得這么快。”回望曾經的“至暗”時刻,陳云霽說,堅持源于熱愛。

          在陳云霽的眼里,從事科研工作的人大概分為兩類,一類是將科研當成一份謀生的工作,一類是興趣驅動并將其當成畢生追求的事業(yè),而他想要成為后者。“那些不斷發(fā)現(xiàn)新錯誤并調試的過程就像福爾摩斯辦案,每有新的發(fā)現(xiàn),總能讓人如獲至寶?!标愒旗V笑著打了個比方。

          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路徑往往會出人意料。未來50年,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將相當于人類大腦的幾十億倍。智能硬件在提升計算能力的同時,也在推進著智能算法的快速發(fā)展。近乎無窮的計算能力也許會帶來人工智能能力的跨越式提升。

          “前進過程中的每一小步都將使機器更好地服務人類?!痹陉愒旗V看來,“無論從事哪一行,如果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又能腳踏實地地走下去,那么他的生活就會變得更加多姿多彩?!?/p>


          相關推薦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xiàn)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gamelodeon.com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