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4月10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胡潔菲
大多數生活在上海的居民,恐怕從未如此刻般真實地感受到,自己正與時代“同床共寢、相擁而眠”。
不用親自走出家門,各類航拍視頻和新聞報道里也能看到,昔日車水馬龍的外灘、人民廣場等在白日里也披上了靜默的外衣;想象中光鮮亮麗的金融人士們在辦公室打起了“地鋪”,外賣小哥成為聯通城市血脈的重要動能;大多數人則悶在家中,一邊為不斷攀升的確診病例數而焦慮,一邊發(fā)現小時候熱衷的“搶菜”游戲變成了現實……在這樣的“春天”里,沮喪、焦躁、不滿甚至是憤怒都不鮮見。
4月9日,在上??绮芍行姆脚撫t(yī)院,醫(yī)護人員和第一批完成出院手續(xù)的四名康復者揮手告別。新華社記者金立旺攝
情緒有波動當然可以理解。畢竟,就連托爾斯泰這樣的大文豪也不能免俗。他在1858年9月19日的日記中寫道:很愉快。決定了,應當愛、應當勞動!就這樣。然而,緊接著的第二天卻又寫:很累。不想愛了,也不想勞動了。
可是,惟其艱難,方顯勇毅;惟有磨礪,始得玉成。當前,上海疫情仍處高位運行狀態(tài),疫情防控也進入最吃勁、最關鍵的階段,越是在這樣矛盾交織的時候,越需保持理性、摒棄成見,形成更多的新共識,凝聚更大的力量,攜手抗擊兇悍的疫魔以及帶來的種種管理、治理、服務難題。
4月9日,在上??绮芍行姆脚撫t(yī)院,第一批完成出院手續(xù)的四名康復者走出醫(yī)院。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必須擯棄“奧密克戎是‘大號流感’”的模糊看法,結合我國老年人口絕對數量巨大、基礎病患者絕對數量巨大、醫(yī)療資源還不充裕且不平衡等國情社情實際,全面正確認識到奧密克戎蔓延開來的巨大危害性,堅決拒絕“躺平”思想。
必須堅持“動態(tài)清零”總方針不猶豫不動搖,努力用最短時間實現社會面清零。如今,我們還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將這一目標變成現實”的勇氣。
動態(tài)清零,需要破釜沉舟的氣魄。奧密克戎的“難纏”程度超乎想象,既是對全體社會成員體力的消耗,也是對意志力的挑戰(zhàn),因此需要每一個人戒急戒躁、保持戰(zhàn)略定力。尤其是對于廣大居民來說,無論是核酸檢測還是居家封控,都應不折不扣地遵守相關要求,不讓每一次的努力白費。
4月7日,工人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內作業(yè)。新華社記者丁汀攝
動態(tài)清零,還需要統(tǒng)攬全局的智慧。群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封控期間,居民物資保障、特殊人群就醫(yī)等問題層出不窮,不同需求之間相互“打架”讓人頭疼。這些問題的處理,既事關居民最切身的權益,也關乎政府公信力的塑造,有關人員不僅要直面矛盾、勇于擔當,還要增強處理問題的智慧,與群眾保持應有的溝通和交流,掃除誤會、彌合矛盾。
必須有戰(zhàn)勝疫情的自信和決心。疫情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社會發(fā)展中的種種問題。但拉長周期看,一個人、一座城,誰不曾面臨高峰和低谷?兩年多來,全國應對疫情的經驗和成果給了我們信心和底氣,只要積極面對、科學應對、堅持下去,勝利一定會到來。對于2500萬上海居民來說,我們不僅要打贏這場疫情防控攻堅戰(zhàn),我們還要打造一個浴火淬煉后全新的上海!
4月8日,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3號館方艙醫(yī)院,工作人員在調試服務機器人。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師克在和。疫情防控是個系統(tǒng)工程,缺了哪一環(huán)都可能前功盡棄,唯有我們上下一心,每個人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對防控多一份理解、對政策多一絲耐心、對周遭多一點兒愛心,才能早日走出陰霾,收獲窗外的藍天白云、微風燦陽。
最后,愿借詩人里爾克《給青年人的信》來鼓舞自己、也鼓舞你:滿懷信心地立在春日的暴風雨中,也不擔心后邊沒有夏天到來。夏天終歸是會來的,但它只向著忍耐的人們走來。
加油!
- 熱點
- 2022-04-10 17:27:02
- 熱點
- 2022-04-10 17:26:31
- 熱點
- 2022-04-10 17:25:51
- 熱點
- 2022-04-10 17: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