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幾厘米的透明芯片上,“流動”著薄膜、導管,一個個微型人體器官組織就在方寸間重建、生長……新年伊始,東南大學生物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安靜中鉚著干勁,科研人員緊盯顯微鏡下的分毫變化,記錄、分析“芯片器官”的各項數據?!敖衲甑哪繕朔浅C鞔_,要在培養(yǎng)‘芯片器官’的基礎上,還原人體生理參數,讓人體各項指標‘數字化’,助力精準醫(yī)療?!睂嶒炇抑魅晤欀覞蓪θ梭w器官芯片產業(yè)化信心滿滿,他向記者分享最近的“日程表”——實驗室、藥企、醫(yī)院、省產研院間來回奔走穿梭,項目成果落地速度不斷加快。
“人體器官芯片是通過細胞在體外芯片中培養(yǎng),實現模擬人體器官功能的一項新興技術。借助器官芯片的技術優(yōu)勢,研究者可以構建一個‘數字生命模型’系統(tǒng)?!鳖欀覞山榻B,早從2012年起,團隊就開啟了對該項目的研究和攻克:科研人員從人體的腫瘤里取出細胞,再放進芯片培養(yǎng),細胞通過三維重組,生長成一個微小腫瘤,這樣就可以在腫瘤芯片上去做個性化藥物試驗,還可以導入藥物,觀察治療腫瘤的效果,進行藥物篩選。如今,人體器官芯片培育結直腸、胰腺等器官的成功率均高于70%,項目已從基礎研究進入臨床應用階段。近年來,江蘇省腫瘤醫(yī)院、江蘇省人民醫(yī)院陸續(xù)與團隊開展臨床合作,力爭為腫瘤治療提供新的技術路徑;同時,恒瑞、先聲等藥企也開始以器官芯片代替動物實驗檢測新藥藥效,將檢測期從3~6個月提升至1~2周,提升了新藥研發(fā)效率。
隨著“芯片器官”技術的不斷成熟,項目產業(yè)化也步入“加速期”,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去年12月,顧忠澤領銜的人體器官芯片團隊正式與蘇州高新區(qū)管委會、江蘇省產業(yè)技術研究院三方簽訂協(xié)議,共同組建江蘇艾瑋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對科技成果進行轉化,“前沿技術”由此切實轉化為“生產力”。聚焦今年目標,“數字化”將是最大的方向,顧忠澤透露,當前團隊積極以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賦能“芯片器官”,力爭構建一個更能模擬人體的環(huán)境,做到對患者實體進行“動態(tài)仿真”。未來,將通過在“數字孿生體”身上的預演,指出我們自身可能存在的健康隱患,獲取可信的健康預警,制訂個性化健康方案,做到真正的智慧醫(yī)療。
- 熱點
- 2022-02-18 13:51:17
- 熱點
- 2022-02-18 13:50:52
- 熱點
- 2022-02-18 13:50:23
- 熱點
- 2022-02-18 13:4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