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第一篇章“金陵城殤”主題的領(lǐng)讀員、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教授姜良芹沉痛的聲音,大學生志愿者們的誦讀聲響起:“日本人進城以后,殺人放火,把小娃用刺刀刺死。一進城的時候就到處找敗兵,只要看到你手上有老繭,就說你是敗兵,用繩子拴著到江邊殺了……”
12月12日晚上7點,第八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前夜,中山門前,清冷的夜色中點點燭光,為歷史哀,為遇難者祭。這里是“12·12 和平之夜”誦讀接力活動現(xiàn)場。
“金陵城殤”篇章的誦讀地點選擇在了中山門,1937年12月17日,攻占南京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山門舉行所謂的“入城式”,標志著日本對南京的正式軍事占領(lǐng);“不屈抗爭”篇章的誦讀地點選擇在了南京民間抗日戰(zhàn)爭博物館,5100余件藏品、4萬余冊圖書、1300多份抗戰(zhàn)親歷者手印,共同見證了可歌可泣的抗戰(zhàn)歷史;“銘記歷史”篇章的誦讀地點選擇在了漢中門叢葬地,1937年12月15日下午,日軍將國際安全區(qū)市民和已解除武裝的軍警共二千余人押赴漢中門外殘忍殺害,尸骸蔽野;“祈愿和平”篇章的誦讀地點選擇在了和平門,1937年12月13日晨,日軍奧滕中隊與中國守軍三十六師官兵在甕城內(nèi)外進行激烈爭奪戰(zhàn),名為“和平”的城門被硝煙籠罩;“發(fā)奮圖強”篇章的誦讀地點選擇在了南京長江大橋公園,南京長江大橋見證了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不屈精神;“圓夢中華”篇章的誦讀地點選擇在了中華門,1937年12月10日開始,日軍將領(lǐng)松井石根下令向南京城內(nèi)撒下勸降書,中國軍人毫不理睬,并在中華門城墻上寫下“誓復國仇”四個大字……
6個誦讀地標,記錄了84年前的南京這座城市遭受的苦難,也見證了全體中華兒女攜手同心凝聚磅礴力量,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不懈奮斗。
《被改變的人生: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口述生活史》,是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口述歷史紀實作品,通過為數(shù)不多至今健在的幸存者的證言以及大量詳實縝密的歷史檔案資料,還原了南京大屠殺前后南京市民的生活場景與人生故事;《卡爾·京特 貝恩哈爾·阿爾普·辛德貝格/南京不會忘記》,講述南京大屠殺期間,丹麥人辛德貝格和德國人卡爾·京特一起,在江南水泥廠設(shè)立難民營,保護了近2萬名難民;巴金的詩歌《給死者》,悲憤憂傷的文字直抵人心,回到鮮血染紅的那個最冷的冬月,耳聞嚎哭之聲,目睹慘絕之事……22篇誦讀的文章里,有見證者日記,有親歷者口述,有直抒胸臆的詩歌,也有真實客觀的新聞報道。一篇篇振聾發(fā)聵的文章,字里行間是真實的力量;一聲聲誦讀,傳遞著沉重悲傷又不乏堅定的信念,悲憤的歷史控訴和莊嚴的和平祈愿叩擊內(nèi)心。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在現(xiàn)場了解到,12月12日晚至12月13日凌晨,6個小時,6個地標,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教授姜良芹,江蘇省地方志學會常務(wù)理事、作家薛冰,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艾義英的孫子黃睿,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紫金草志愿者李國榮,拉貝紀念館志愿者、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學生代表胡欣儀,南京電視臺主持人韓永聯(lián),6位領(lǐng)讀者用聲音的力量銘記歷史的證言,播撒和平的希望。
來自南京審計大學、南航金城學院、南京傳媒學院、南京工業(yè)大學等高校的大學生志愿者參加了和平之夜接力誦讀活動。南京工業(yè)大學城市建設(shè)學院研二學生龔紅超在來到南京的第二年參加了“12·12 和平之夜”誦讀接力活動。“我從未覺得這段歷史已經(jīng)過去了很久,它也僅僅過去了80多年。歷史需要我們年輕人去傳承,和平也需要我們?nèi)鞑ズ褪刈o。”
有一根心弦被撥動,自己彷佛觸到了84年前那不一樣的歷史時空。雖然已經(jīng)是第二次參加誦讀接力活動,但是南航金城學院學生封尚仍然無法平靜,不管是江東門紀念館的“12秒”裝置、幸存者照片墻,還是南京民間抗日戰(zhàn)爭博物館墻上老兵殘缺的手印,都讓他難以忘記?!坝朗父ブX,祈愿和平,我們并不是為了記住仇恨,而是記住和平來之不易。”
2018年12月12日第一次和平之夜活動開啟時,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副研究員胡卓然就以志愿者指導老師的身份參與其中。今年他將會再次陪大學生志愿者們守到午夜結(jié)束時。胡卓然告訴記者,在給同學們動員時,他會講述自己十五年來在紀念館的志愿者經(jīng)歷。在他眼中看來,這樣的活動也是新老志愿者為了守護和平的又一次接力。
值得一提的是,“12·12 和平之夜”線上誦讀接力活動已于12月6日啟動,以“和平之聲 云上共讀”為主題的線上H5聲音專題通過“金陵城殤”“不屈抗爭”“緬懷同胞”“祈愿和平”“發(fā)奮圖強”“圓夢中華”6個部分為線索片段,邀請市民網(wǎng)友共同參與,用聲音接力,為和平發(fā)聲。
穿透黑暗,堅定的聲音回蕩在南京上空,人們在誦讀中感悟歷史,緬懷遇難同胞,迎來希望的陽光,成為新時代和平的守護者。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黃歡 陳月飛
- 熱點
- 2021-12-13 11:07:29
- 熱點
- 2021-12-13 11:06:40
- 熱點
- 2021-12-13 11:05:53
- 熱點
- 2021-12-13 09:3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