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xiāng),離我們有多遠?一趟火車或一班飛機,故鄉(xiāng)只是數(shù)小時的旅程。可是,隨著人在異鄉(xiāng)都市的落腳和成長,記憶中的故土似乎正變得陌生和遙遠,不復(fù)昨日。春節(jié)假期已近尾聲,返鄉(xiāng)又離開的游子如何看待自我與故鄉(xiāng)之間的聯(lián)系?
在散文集《暫別》中,作家鄧安慶記錄了他在如今定居的蘇州與故鄉(xiāng)湖北武穴鄧垸村之間,一次次歸家又離家的故事,書寫了他與父母之間的掛念、陪伴與一次次暫別:“我與父母親就這樣互相牽絆著,直到終有一天,有人起身離去?!?/p>
全書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漂泊記”,記錄鄧安慶這十幾年來漂泊各地的人生經(jīng)歷;第二部分“親人記”,寫親人們這些年來在鄧安慶生命中留下的印記;第三部分“回鄉(xiāng)記”,收錄了鄧安慶從2020年到2024年每一年回家(包含父母來蘇州)的心路歷程。“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因為只有寫明白過去這十幾年來我漂泊在外的人生經(jīng)歷,才能讓每一次‘回鄉(xiāng)’有背景交代和情感依托?!?/p>
鄧安慶在豆瓣上擁有近16萬粉絲,他從素人寫作起步,自第一部作品出版以來,始終聚焦于故鄉(xiāng),用充滿鄉(xiāng)土回憶的質(zhì)樸寫作,打動著萬千讀者。
在《暫別》中,鄧安慶記敘平凡生活中的點滴細節(jié),讓一個家庭在城鄉(xiāng)兩端的牽掛與深情躍然紙上。他記敘母親因勞作而傷痕累累的手,記敘父親騎電動車兜風(fēng)的時光,記敘他和父母坐在老屋中回首兒時往事,記敘他們在農(nóng)田做活、炒花生、摘棉花的小事……寫作時,鄧安慶追求更簡潔的表達,去掉多余辭藻,讓文本更加精確。“生活是什么樣,我就寫什么樣。美,對我來說不重要。真,才是重要的。貼著生活去寫,那些坑坑洼洼的、溝溝坎坎的、邊邊角角的、零零碎碎的部分,是可以觸動他人的情感的。”
書中寫母親,寥寥幾筆就寫出了母子之間不訴諸于言語的深厚情感聯(lián)結(jié):“有些事情不能深想。比如,我不能細想母親一個人坐在黑暗房間中的場景。很小的時候,父親帶我去別人家做客,很晚才回來。母親說她一個人坐在門口等我們,那時候也沒有電,她就一直等著,等到后來眼淚落了下來。而現(xiàn)在,她在那里,我在北京,哥哥和嫂子在東莞,父親和侄子們在城里。那個片刻,母親孤單一人,她內(nèi)心是害怕的,我懂。我跟哥哥通了電話,因為我不知道家里繳納電費的號是多少,哥哥說會讓嫂子來繳。等待的間隙,母親又打來幾個電話,口吻焦急。我安撫她,讓她等著,電很快就會來。她反復(fù)地說:‘我真是搞不懂哩!’她也搞不懂我。我的生活對她來說,是一個謎。我做了些什么,她不懂。我在想什么,她也不懂。她對我沒有任何額外的期待,只希望我好好生活就夠了。過完年快走時,母親說:‘你回北京后,被子要記得曬起來?!艺f沒有地方可以曬被子,我租的房子不靠窗,沒有陽臺,曬到外面容易被人家偷走。母親吃驚地問:‘那你的被子從來沒有曬過?’我說是的。母親那一霎露出極為難過的神情,她低著頭,手中疊著衣服,問:‘那么樣睡的呢?你一個人在外面,叫我怎樣放得下心?總得有個人照顧你……’我說:‘我會照顧我自己的。’可是說的同時,我心里也分外難過起來?!弊x來令人動容。
這不僅僅是鄧安慶的個人記錄,也是一部書寫集體鄉(xiāng)愁的共鳴之作。這是一個游子致母親、致父親、致故鄉(xiāng)的質(zhì)樸家信,它寫給每一個來自小地方,在大城市漂泊,背負記憶前行,想念父母與故鄉(xiāng)的人。
現(xiàn)代快報/現(xiàn)代+記者 姜斯佳